第76章 深入江南的农村见闻
史沫特莱带着照相机,在左翼作家阳翰笙的陪同下,深入江南一个破败的村庄进行社会调查。
一群牧童好奇地跟在金发碧眼的史沫特莱身后,兴奋地喊着:“洋婆子来了!洋婆子来了!”
“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上学读书呢?”史沫特莱问道。
“地主少爷把书读,穷人孩子去放牛。放的什么牛?放的大牯牛。大牯牛耕田拉断犁,小牧童放牛泪直流……”牧童们唱起了心酸的儿歌。
一个年纪稍长的孩子解释道:“我们家都很穷,没钱上学。”
史沫特莱举起相机,准备为这些衣衫褴褛的牧童拍照。这时,一个农妇在村头看见这一幕,惊恐地哭喊起来:“狗子,快回来,当心洋人把你的魂摄去了!”
地主管家闻声赶来,挥舞鞭子驱散牧童:“快滚!快滚!让洋人摄去影子,三个时辰就没命了!”牧童们一哄而散。 管家转而向史沫特莱点头哈腰:“对不起!对不起!”
史沫特莱走近一位放牛的老大爷,问道:“老大爷,您好!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管家在一旁向老大爷使眼色,然在阳翰笙的鼓励下,老大爷还是开了口:“老少八口人。”
“您家有几个劳动力?”史沫特莱继续进行采访。
“五个。”
“种了多少地?”
“十二亩佃田,都是东家老爷的。”
“每年交多少地租?”
老大爷犹豫起来,过了一会儿才说:“老爷是个体面绅士,地租一粒也不收……”
“真的吗?老爷有这么好的心肠吗?”
“唉,老爷心肠好是好,地租是不收了,”老大爷悲叹道,“可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比地租高几倍,这只怪我们命苦呀!”
史沫特莱追问是哪些苛捐杂税,老大爷屈指数着:“人头税、水利费、洋种费、管理费……反正乱七八糟一大堆。我们佃户拼死拼活干一年,还是填不饱肚子。”
阳翰笙对史沫特莱补充道:“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剥削农民。”
史沫特莱记录下老大爷的讲述后,为他拍了一张照片。
站在一旁的管家气得直捋胡须、翻白眼。
老大爷继续诉苦:“我们佃户种老爷的田,既不能得罪老爷,也不能得罪管家,更不能得罪乡里的土皇帝。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还要额外送礼。欠东家的债,本加利,利加利,一辈子当牛做马也还不清啊!”
阳翰笙沉重地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变革的原因。”
在前往无锡的小火轮上,阳翰笙向史沫特莱介绍着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这时,保安团团长朱老五一行的出现打断了谈话。
卫兵耀武扬威地喝令人群:“散开,散开,让老爷上船!”
朱老五见史沫特莱是外国人,主动过来寒暄。阳翰笙用英语告诉史沫特莱他的身份,又用汉语向朱老五介绍她是美国记者。
朱老五客气地邀请二人到家中做客。阳翰笙低声用英语对史沫特莱说:“他是这地方最有权势的绅士,如果拒绝邀请,我们将遭到猜疑,不仅不能顺利采访,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史沫特莱听后点头接受邀请:“谢谢邀请,我们很乐意到您家做客!”
朱老五抱拳笑道:“赏光了!赏光了!”
在舱房坐下后,朱老五抹着仁丹胡说:“敝区乃清匪剿共之模范区,你们二位在我的寒舍小住,本人会保证你们的绝对安全!”
史沫特莱意味深长地回答:“有朱团长保驾,我们当然放心了。”
小火轮顺大运河北行,来到运河边的朱家大湾。一行人下船上岸,遇上一群衣着破烂的农民。
“散开!快散开!”卫兵大声吆喝。
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老农妇,跪在朱老五面前:“老爷,我儿没有犯法,为什么要抓他?老爷,积点恩德,放我儿子吧!”
“滚开!”一个卫兵喝令着踢倒老农妇。
朱老五假装仁慈地说:“不准动手动脚,快把老人家扶起来。”
两个卫兵将老妇人擒着拖走,老妇人哭叫着:“求求老爷,放我儿子!”
史沫特莱用同情和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一切。
朱家大院围墙三面有碉堡,通着电网,外面是壕沟。史沫特莱和阳翰笙随朱老五进入大厅,参加他小儿子的婚礼。
新娘在史沫特莱旁边大方就坐。史沫特莱问她在哪里受教育,新娘回答:“美以美教会中学。”接着反问:“太太是哪国人?”
“美国人,我是一名记者。”
新娘故作惊讶:“啊,您是美国人?认识您很高兴!还是你们美国好!”
史沫特莱说:“美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新娘坦言:“我读英语专业,就是为了方便去美国。”
夜宴后,史沫特莱同宾客一起“闹洞房”。就在这时,脚镣拖地的声音从外面传进来。
史沫特莱低声问阳翰笙:“听到什么声音了吗?”两人悄悄退出洞房。
询问卫兵后,他们被带到牢房,看到三个上了镣铐的农民躺在稻草上,浑身伤痕,血迹斑斑。
史沫特莱询问他们犯了什么罪,一个农民**道:“我们没有罪,你们要杀就杀,要砍就砍,为什么把我们关在这里?”
士兵垂头丧气地说:“都是朱老爷抓来的,说他们是**的亲属。”
这时朱老五赶来,打了卫兵一个耳光:“谁叫你领贵宾进牢房的?”
史沫特莱愤怒地说:“是我们要求他领进来的,不能怪他。”
朱老五连忙点头哈腰:“对不起,请回客厅吧!这些人是村里的**份子,为了确保贵宾的安全,才关起来。”
“难道这些可怜的老实农民想暗杀我们吗?真是不可思议!”史沫特莱摇头道。
朱老五忙说:“小心为好!小心为好!”
史沫特莱抱愧地对农民说:“连累你们,让你们受苦了!”
“不!不与你们相干!”青年农民盯着朱老五骂道,“朱老五,你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你不得好死!”
离开牢房时,史沫特莱对朱老五说:“能不能释放这些农民?”
朱老五拒绝道:“他们是**份子,不能放虎归山。”
第二天清晨,史沫特莱被春雷惊醒。起床后,她看到卫兵们押着被囚禁的农民来到院子里。
朱老五凶神恶煞地喝令士兵:“把这些不老实的家伙全部捆绑起来!” 士兵将五个青壮年农民一个个捆绑好,用棕绳连上。
史沫特莱问:“朱团长,他们犯了什么罪?”
“聚众闹事,阴谋造反。老夫本想释放他们,可他们与**游击队有联系。不得不押送到无锡警察局!”
“您是当地的开明人士,为什么不保释他们呢?”
朱老五摇头:“老夫人微言轻,担保也不顶用呀!”
史沫特莱眼睁睁看着这些农民被士兵推着踉踉跄跄地上路。
回到上海后,史沫特莱迫不及待地来到鲁迅家,将一叠手稿递给鲁迅:“大先生,您约的文章我已经写好了!”
许广平为她泡上龙井茶。
鲁迅关切地询问:“这次下乡考察,都看到了些什么?”
史沫特莱自豪地回答:“我走访了江苏、浙江一带的农村,亲眼目睹了求雨人群对龙王神像的恐惧与虔诚;看到了地主对农民的高利盘剥和残酷压榨;看到了稻谷丰收后农民反而陷入更深的贫困;还看到一位母亲为养活家人,以十块大洋将自己卖予财主为妾……”
鲁迅极感兴趣地追问:“还有呢?”
“还有很多很多触目惊心的景象——无家可归的老人蜷缩在破草棚中;乞讨的母亲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孩……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两个大字:苦难。”
鲁迅静静地听着,被深深打动:“你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比我想象的要深入得多!”
“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理想是如此纯朴,追求理想的意志是如此执着,可他们却在贫困的深渊中苦苦挣扎。”
“的确如此,”鲁迅深有同感,“中国民众有着坚定的生活信念,不达目的,他们是不会停止追求的。”
史沫特莱忿忿不平地说:“这种现状必须改变,而且必须是彻底的变革,绝不可能在旧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就让我和中国人民一起,来改变这个制度吧!”
鲁迅拿起手稿,翻开第一页,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中国乡村生活片断》。
“这次中国农村之行,让我收获极大。”史沫特莱说。
鲁迅点燃香烟,埋头细读手稿,神情专注到烟灰积了长长一截都未察觉。通读全文后,他抬起头,露出满意的笑容:“史沫特莱女士,没想到你对中国农村的描写如此生动、准确。说实在的,起初我并未抱太大期望,甚至不相信你能写好这篇文章。”
听到鲁迅的夸奖,史沫特莱有些不好意思。
鲁迅接着说:“一位美国作家,写出了一篇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好文章哩!”
史沫特莱诚恳地请求:“文章还有不少不足之处,请您一定要多加修改。”
“好的!”鲁迅提笔修改起来,“我帮你修正了几处病句。这篇文章,就发表在下期的《萌芽月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