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女童班
张嫂带着秀儿到学馆来看望小五儿,路上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一阵疲于奔命,黑板也停止了出售,黄二郎很久没去厂里提货,张茂陵等人并不知道小五儿搬到新馆来住了,回到崇仁坊铁将军把门,又到国子学前原来的算学馆里去找,又是铁将军把门,后来才打听到算学馆搬到这边了。
张嫂看了小五儿头上的伤,见只有淡淡的痕迹,叹道:“老天保佑,亏了没留下疤痕,要是破了相恐怕嫁人都要受人挑。”
听她说起嫁人的话,小五儿便想起后院一家人的事来:“哎,你们知道了没有,咱们房后院儿的那个小女孩儿和她娘跑了。”
玉簟忙在旁边插嘴道:“她奶奶让她去给个老头子做填房呢!”
“真跑了?!”小秀儿一脸惊喜,抢着说道:“我知道,我知道!她早就想逃走了,只是她娘不肯。上次你受了伤我们回去看你的时候,小花儿和我说过,她娘说了,要是他们想卖了小花儿,她娘就不忍着了,她娘受气就是不想让小花没爹。哼,我说早就该跑,什么好爹?!”
张嫂在旁用手指点着小秀儿的脑门:“就你事儿多。”
“为什么不和离?光明正大的不是更好?”小五儿问道:“现在他们去了哪里?怎么生活?”
张嫂说:“小花儿她娘性子绵软,和离恐怕弄不成,闺女还被人家给弄走了。小花儿早就和秀儿叨叨着想逃走,我看那孩子可怜,也有心眼儿,做索饼和红烧肉的时候便没有避着她,有时候也让她帮着打打下手。她们娘儿俩若是自己弄个汤饼摊子,只怕比以前要过得好多了。”
小五儿点点头。
秀儿在旁又说:“哼,要是以后夫家对我不好,我可不忍着,我会做索饼,街上店里的冷淘热淘全是换了个名儿罢了,我还会做不倒翁和小凳子,我就回木器厂!”
玉簟笑道:“要是夫家对你不好,你爹娘还不打了去?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还等着你哭着回娘家?”
秀儿听了格格一乐,倚在她娘的胳膊上,笑着看向她娘,张嫂笑着用胳膊拱了她一下,场景十分温馨甜蜜。
秀儿已经十一岁,圆嘟嘟的包子脸,甜美里带着可爱,刚刚进入少女时代,在这个社会里都已经开始订婚了
小五儿问道:“小花儿多大了。”
“小花儿比秀儿大一岁,虽然吃得不好,个子长得挺高,模样也俊,看上去比秀儿可有大人样。”张嫂说,秀儿听了,嘟了一下嘴。
小五儿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送走张嫂以后,小五儿陷入了沉思。暗自希望小花儿知道开个汤饼店,母女以后能生活得好点。又想起了那年在樊楼街上,看到一个少女被人关扑走了,不知道她如今怎么样,甚至怀疑她是不是还在人世。
女人们悲惨的境遇到底能不能改变?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被动的见招接招,从来没有主动的去做过一件事,既然如今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
忽又想起那个令县尊都头疼的女寨,给当地女人们提供的最后一点庇护,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微笑。但想到当地富绅甚至女子们的父母兄弟对那个寨子的看法,便能想到面对的阻力有多大,不觉皱起了眉。
细心的锦书问道:“小庄主,有什么事让你不高兴?”
小五儿说:“我想办个女童班……”
玉簟听见顿时大惊:“什么?!女童班?让女子上学么?”
锦书说:“叫黄管事来商量一下吧。”
“不必了,他会列出一堆问题和反对的理由。女人的事还是要女人自己去争取。”小五儿说。
但是她主动找到襄王听取他的意见。
襄王果然没有反对:“办个女童班也行啊,园子这么大,闲着也是闲着……刘娥请了先生在读书,已经能做诗了,有时候谈论一下诗经乐府也颇有见地……”
不反对就是支持,小五儿很高兴地听他讲了一个时辰的刘娥。
很快襄王就传过话来,刘娥请她去聊天。
刘娥见到小五儿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向小五儿施了一礼:“小五儿,我代天下女子向你一拜。”
小五儿忙侧身让过,边还礼边笑道:“你这一拜我可当不起,娥姐若肯答应以后让这女童班一直延续下去,就是对天下女子最好的馈赠了!”
刘娥一愣,问道:“此话怎讲?”
“你沉浸书海,苦读成才,堪为天下女子表率。倘若这女班办得成功,以后会慢慢发展成女校,我本想请你来做名誉校长,但是你现在还不方便出面,先请三皇子担任名誉校长,等日后再移交给你。”小五儿笑道,她心中早已想好,即便现今开不成女童班,在刘娥心中也会埋下种子,以后她成为皇后,有了权力,也许会想起今天,还会再推行女校。这也算自己没白在这个世界上来一次。
刘娥说:“刘娥何德,有此荣幸,只是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王妃的。”此话出口,才想起三皇子还在旁边坐着,两人一齐望向襄王,却见他正低头品茶,似是没有听见。
刘娥藏在张耆家,是因为当今陛下之命要把她送回四川,只有陛下驾崩以后,换了皇上,她才能重见天日。因此小五儿的话实是大不敬。
见赵元侃这种态度,小五儿不由想道:其实三皇子是个非常通达的人。
刘娥又问教女童们什么内容。
“识字和算学,再教些生活技能。”此时女子成婚太早,有很多女孩儿十三四岁就成婚,学习阶段很短,只好将小学到技校的东西压缩到三四年间,有些贫困百姓家里,女孩儿们很小就开始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出来学习,而有钱人家,自己家里请得起先生,也许不会来上学,这个女童班针对的是大部分温饱、小康人家。
想起后世的教育体系,这简直是个速成班,小五儿不由叹了口气,又对自己鼓劲说:“有总胜于无,努力去做便是。”
刘娥听见,便接口说:“你不要叹气,我私下以为想读书的女子只怕大有人在,只是苦无机会。此事若办成,便是为这些女子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小五儿想起自己是来鼓动刘娥的,忙收敛情绪,笑道:“娥姐说的是,倘若以后女童班办的好,再分成启蒙、技能、高级女校三个层次,教授不同的东西。”
“先生从哪里请?”
“这个……”小五儿一愣,自己技能都不多,难道只教女童们开小吃店和开作坊的东西?每个人性格、家庭背景不一样,未必合适,不如多开些技能课,让她们自己选,便说:“请些老师来吧,教哪些技能我还没想好,识字和算学,就让官吏们来教。”
刘娥又说:“我这里还有些私房,你拿去做请先生的束脩。”
小五儿忙行礼谢过,笑道:“娥姐私房留着自己用吧,襄王自是支持办女班的。”
襄王笑道:“好吧,本王就出十万钱资助女班。”
回到算学馆,小五儿拟了方案,拿着去找许王,争取他的支持。
许王看了,沉吟一会儿说:“我如今凡事尽量回避,爹爹脸色已有和缓,此事我不便出头,既是女校,何不请宫里娘娘们和京中众多诰命夫人们支持?她们大多吃斋念佛——恐怕也是无事可做的原因,你去请她们,必会得一大助力!她们在百姓眼中也是德高望重,有她们在前面,日后你招女童的时候,费劲也少些。若是需要银两,我这里还有些。”
小五儿忙感谢许王的指点,见他终是神色悒悒,便问道:“殿下还有心结未开吗?”
许王道:“爹爹对我的态度才稍有好转,不知道为何对赵相又不满起来,赵相私下猜测,是有人进了谗言,只是不知恶了谁。他自知为官多年,政敌颇多,虽不放在心上,毕竟年龄已高,因这一阵凡事都大费周章,劳累成疾,如今正在家中休养,已是递了乞退的手本。”
小五儿劝许王凡事顺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宽慰两句才告退。
她列了个清单,打算逐一拜访京中众贵妇,列在最前面的是皇后、吕蒙正府上、赵普府上。
小五儿没有宫中行走的资格,自然也不能平白无故的去拜访皇后,只好借赵元亿之口给传个话,只要皇后宣她进宫便可。
李皇后宽厚贤德,素不干政,听说兰小五儿想拜访自己,颇为诧异,猜测莫非是元亿在外面做了什么事?赵光义来后宫时,便对他说了。
赵光义说:“宣,看她如何行事。”
小五儿见女官来召,大为高兴。忙跟着进了宫,却见赵光义也在房中。心中不禁忐忑,自己暗自鼓劲道:也好,一鼓作气说服赵光义,省了再起枝节。
向二人行了礼,皇后赐了座,问道:“小五儿,你有何事?不妨直言。”
小五儿见面貌安祥神情和善,心中觉得多了两分把握,便禀道:“回禀娘娘,小五儿想办个女学童班,娘娘母仪天下,德高望众,想请娘娘出面倡导。”
赵光义和李皇后都是一愣,赵光义问道:“你为何想开女学童班?”
小五儿说:“民女原来流离失所,生活艰难,细想原因,不外乎没有谋生手段。办女童班,第一要旨便是让女子自己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进而养活自己的子女。”赵光义幼年家境贫寒,全靠母亲杜氏一力支撑,听了这话,便想起幼年母亲辛劳的情境,不觉点了点头。
小五儿见了大受鼓舞,接着说道:“第二便是让女子明理,所谓妻贤夫祸少。女子通情达理,进可以扶助丈夫,退可以自尊自爱不受人欺凌。”
赵光义道:“妇人就安心主内即可,外面的事何必插手?又怎会受人欺凌?这一条不通。”
小五儿说:“民女在民间见妇人出嫁之后,受婆家欺凌,甚至被卖为他人妇,以至于夫妻分离,母子失散,境遇十分凄惨。”
赵光义冷哼一声道:“本朝有令,禁止买卖人口,谁敢胡作非为?”
小五儿心中暗道,你如今已不知民间疾苦了,嘴里却妥协道:“好吧,这一条先存疑。第三条,女童长大为母,母亲是孩子的天命第一老师,母亲贤达,才能教导好孩子,而孩子是国之未来,少年强则国强。”
赵光义点头道:“好一个‘少年强则国强’!男子顶天立地便可,女子吗?还是好好呆在家里。”
听到他这个大转折,小五儿顿时呆住,片刻后才望向李皇后,露出恳求的眼神:“陛下,皇后娘娘,女学一出,不知有多少女子能死里逃生,又有多少女子如获重生再造之机会,受益的还有她们的子女,真是德被天下,胜造七级浮屠。”
皇后信奉佛教,听了这话有些心动,便望向赵光义:“官家,元亿上算学馆后身体旺健不少……”
李皇后平日里只是吃斋念佛,从来没有干涉过朝政,更无任何妄求,后宫中也是一片安宁。见她恳求,赵光义不忍拒绝,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好吧,此事我不干涉,你们凡事慎重,不要弄出什么风波来,事有不谐便及早收手。”
“谢旨隆恩。”小五儿忙大礼揖谢。
赵光义一甩袖子走了。
李皇后又问了不少细节,小五儿一一答复,直到赵元亿在旁不耐烦了,才告辞出宫,李皇后赐了小五儿一面在宫中行走的玉牌。
吕蒙正的夫人十分豁达慈和,和吕蒙正一起接待了小五儿,因说起小五儿幼年的事,便讲起他们早年生活贫寒,破窑漏雨,两人苦中作乐借景吟诗的事。
小五儿感慨道:“吕相和夫人夫唱妇随,有情饮水饱,虽是贫困一时,恐怕如此默契和乐的夫妇,世间也少有,上天总是给人留一步余地啊。”
知晓吕夫人识字便趁机邀请她去做女童班的文字先生,吕夫人也答应了。
赵相在家养病,又是夫纲大振之人,他替赵夫人应了,但是说凡事不参与。小五儿忙真心感谢,支持就好。
说服了这几个人,后面诸事便简单了,众贵妇大多随大流表示支持。
捡了个艳阳天,算学馆放假一天,小五儿请了诸贵妇到算学馆中集会,宣传女学,在李皇后的倡导下,募得百万钱,自愿来授课的有十余人,刺绣、文字、诗词、茶道等等各有所长。
贵妇之中有才德的为数不少,很快成立了管委会,推选出了主管和委员,女童班也直接升级成女校。捐了十万钱的三皇子也没当成名誉校长,这个名衔当仁不让地落在了李皇后的头上。
算学馆的后园隔成了女校,前院和后院之间有稳重知事的老妪看守,常人不得随便通过。
为慎重起见第一个女童班只有三十人,都是官员之女。
小五儿并不着急,只要有了开端,后面就会水到渠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