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集教案 第0930章 背景有感
鸦片战争以后,南方五口通商,洋人虽未成功入城,但西风东渐、教权日盛,受影响的民众不少。
一鸦受益各国中,法国的教权教育最为先锋,以致成为二鸦的起因之一——马神甫事件。
马赖神甫足迹遍及贵州、广西,卒被西林县令张鸣凤处死,法国遂转移征越远征军,组英法联军参加二鸦。
二鸦英法联军打开了北京,开了北方沿海沿江口岸,谓十口通商。英法文化的不同,十分明显:英国重商,法国重教,目标最终倒没什么不同。
二鸦初期,因天国再次分裂,石达开出走,进到贵州时,写到个驻贵阳的钦差人物——田兴恕,他的使命并非只拦截石达开,而是早已在贵阳督办教案。
他督办的是不是马神甫案?不一定。从张鸣凤到田兴恕,无疑都奉有上方密旨:防堵西方传教士从东部沿海城乡渗透到西部各省城乡。
从天军北伐用到的信使多是各地传教士来看,渗透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尤其中部南方。
面上的历史,都是清军输掉了历次外来战争,丧权辱国,失去了东部沿海的经济利益、宗教风化、孤立领岛,但未输掉同期的历次内战,严防死守外来的渗透势力,对冲甚至十分来劲。
这方面的历史,了解的人却不多,也不宣传,仿佛是孤立事件,其实不然。
马神甫西林教案,不过是法国经略越南百余年的折射结果,北圻农民起义、甲午**农民起义,都是反对**的传播而已。
这俩藩属国的内部坂荡,都把大清拖入了对外战争中,结果是:不仅失去了藩属国的掌控,还丧失了领土湾湾。
越南、**的近代史,初看好像是走在了中国前面,但如果我们把天国天军史看成是**化的话,则仍然是领先的演进。
正统教徒似乎都排斥拜上帝教,但并不妨害天国吸收外教、洋兄弟,已经说过:天国的战略失误,业已成为后世成功的师傅,是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国史上的大教案,要到义和团兴盛才正式上台,似乎时间上就比越南、**晚太多了。
所以,近代史上的教士教**动是一大新主流,在对抗着旧的传统势力,民众的自然选择无疑是系列教案发生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过程,自鸦片战争结束后就开始了,矛盾即教民与非教民的利益冲突,解决方式各异所造成。
国内**传播史,尚缺有力的资料说明,除通商口岸及帝都有大教堂外,辐射范围尚不明了,至对立的义和团兴盛时,中原及南方十八省似为普遍,激烈冲突集中出现在华北各省。
参考已经写过的**在越南传播,并帮助越南阮朝重新实现大一统来看,国内的基督传播情况也是漫长艰辛的,从1840到1900也已经历了60载。
教民自然不少,教点分布自然随着教堂发展,东部要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中原、中原多于北方。
这只是大势,无法详述,包括下章的热点也不能说明什么具体情形,这是要提前声明的。
近代信仰的传播,无处不是厉害所在,甚至血肉横飞的拼杀,相关的内容自然会在以后的章节展开,这只是个人为写战史接触到的相关资料观感,以及前面提及而未展开的教案的一个集中交代而已,不可视为晚近信仰的传播史。
民众因缘际会皈依基督,在越南甚至国王也不能幸免,而况普通民众!清军不能抵敌于国门之外,致中外势力并行于国内,而要民众独善其身,守住一切传统,无异备责他人、己所不欲的乖戾。
据说,教民皈依以后,依靠教会传播**,壮大力量,逐渐独立于传统组织之外,包括民事纠纷往往都无须麻烦士绅、官府帮忙仲裁或判决。
教民之间,什么事都自己搞定了!麻烦的是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形而上方面,教民无疑聚集了巨大优势,形而下方面则不然,无不受到传统势力的排斥、挤兑,甚至打击,这方面、这过程在天军形成的初期已有所描述。
关键是,双方矛盾的情形早已非彼时所拟,完全形成了两大群体、两大路径之间的对抗:
教民 — 非教民,
教会 — 官绅。
1841年鸦片战争时,咱们说:清军怕英军,英军怕民众。
此后,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时,**战况说明:清军怕日军,日军不怕民众,但国内依然如故。
实际在解决教民与非教民的冲突中,官绅向来站在非教民一边排斥教民,各地情形有所不同:
东部、南方,官绅虽畏惧教会,但大体还平衡,这在1876李威协定《中英烟台条约》中可见一斑。
但在西部、北方,教会处于劣势,教民非教民往往都靠官绅裁决。
矛盾无处不在,纠纷络绎不绝,一来二去,西部北方的非教民还是发现了:官绅也畏惧教会。
结果,非教民在与教民的冲突中,也不得不抱团取暖,在官绅力不能及的地方的时候,自己起来与教会下的教民一决雌雄!
这就是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的起源,情形与天军的起源正好相反,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
参考同期越朝两蕃情形,教民与非教民,双方均已形成各自的民间军力,协助各自的军队作战,互有胜负,各有终场。
在越南北圻,教民军力犹黄旗军、在第二次法越战争初期协助法军夺取了河内,非教民军力犹黑旗军取得2次纸桥大捷,随清军在越的最后撤退才偃旗息鼓了!
在**甲午,东学党农民义军犹非教民军力,引起清军再次入朝,在清军败退回国后再起救国,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以致民力受损,地广人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