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商朝故事第二十六章

商朝故事第二十六章,一个风和日丽,秋光融融的日子里,汤的登基大典开始了,因为没有强迫,没有附加惩罚措施,诸侯来的不是很多。首先是远路的诸侯多数没有来,其次是一部分诸侯心理并不承认新朝廷,有了借口,当然不用来了。但是天公作美,登基大典圆满地完成了,下面就是要处理的紧急的事情,原本排在第三位的诸侯问题,这次被汤首先拿出来进行朝议,部分诸侯因为道路远,并没有回去,他们需要得到真实的消息才会走。这些诸侯都是和汤一块造反,坚决拥护汤的诸侯,应该说是新朝廷的功臣,汤自然不肯慢待他们,所以就把这件事首先交给朝议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仲虺,他因为资历和才干的双重原因,被汤任命为左相,封为建功候,汤对他是器重和感谢的。因为仲虺原本就是诸侯,因为看好汤的未来,毅然决然地率领部族归顺了汤候,原来的爵位自然不要了,一个人有这样地眼光已经了不起,而且能够放弃原有的爵位,白手起家帮助汤打拼,就更了不起了。在汤长期准备对夏朝动武的过程中,他竭尽全力,含辛茹苦,夜以继日,堪称大臣的典范,汤之所以赏识伊尹,也是仲虺事先对汤推荐的,要知道,当时的伊尹是个奴隶出身的厨师,身份地位极其低微,仲虺看人不看外表的华丽,慧眼识英,这份胸襟和眼力,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因此他被汤任命为左丞相,算是众望所归。今天是汤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朝议,作为领衔大臣,他当然要第一个说话。

“大王,臣以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民众力量的凝聚,而民众力量之所以能够凝聚,不仅仅在于居住一块,如果信仰,文化,风俗都不同,即使居住在一块,也是咫尺天涯,所以,尽可能地统一文化认识,信仰和风俗,是朝廷必须做的工作,国家强大的根基在于广大的民众参与。夏朝之所以飞快地被大王推翻,不是他们军事力量不够,是民众抛弃了他们,因此,当我们大军进攻的时候,夏朝的民众没有帮朝廷,反而在帮助我们,民众之所以抛弃朝廷,除了桀昏聩腐朽之外,就是夏朝的诸侯太多,一个诸侯就是个小型的国家,就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自己的风俗。大家想想,几千个诸侯,就是几千个国家,几千个信仰,如此一来,朝廷怎么可能有凝聚力?民众怎么可能聚集在大王的旗帜下,因此,臣的意思是,趁着新朝廷刚刚建立,就要用快刀斩乱麻的铁血手段,解决信仰问题。”

大家原本以为,仲虺要说给诸侯如何封赏,却没有想到,仲虺却提出了裁撤诸侯的问题,顿时就炸了,多数官员对于过多的诸侯都不满,因为诸侯都是世袭的,即使后代庸庸碌碌,也照样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后来靠自身努力打拼出来的官员,心理气不平,只是这个问题太大,没有哪个官员敢随便说,再说了,他们也没有仲虺的深刻见识,就是说,没有仲虺的震撼力。现在仲虺替他们说出了自己想说出的话,当然是兴高采烈,有的大臣还鼓掌,为仲虺叫好。

其实仲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是和汤商量过了,因为汤坐上大王的位置后,为了安抚民心,贵族诸侯之心,要给他们封赏,但是三千多诸侯如何封赏?这是世界性的难题,所以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裁撤诸侯,虽然不可能把诸侯都砍掉,但是砍一部分是可能的,因此示意仲虺在朝议上提出问题,仲虺本来也有有同感,得到汤的授意,就做了准备,因此说出的话来非常有高度和深度,连伊尹听了也不住点头,感觉仲虺抓住了诸侯过多的要害。

但是终古反对这个提法,站出来说:“大王,新朝刚立,国家未稳,此时此刻,裁撤诸侯,势必会引起众多诸侯的抱怨和不满,对于朝廷的稳定不利。”

终古的意思是,朝廷刚刚建立,根基不稳,这个时候激怒诸侯,说不定就会有诸侯铤而走险,这对朝廷的安定不利。他的担心自然有道理,从过去历史来说,新王继位,朝廷稳定是第一位的,而想朝廷稳定,就需要多出安抚政策,而不是火上浇油。

“太史令是怕某些人会反叛,那到不用担心,朝廷养了这强大的军队,他们不能只是吃饭不干活吧?如果谁想试试朝廷的铁拳,只管来好了,朝廷的军队不是吃素的。”费晶接过话说,他对仲虺的提议举双手赞成,因为费晶不是贵族出身,是靠着自己惊人的武艺,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因此看不惯,躺在祖辈福荫下,什么也不做,安享荣华富贵的某些诸侯,尤其看不惯他们家里的膏粱子弟,所以仲虺的说法正对他的心思,当然要极力支持了。

费晶的话,博得了将军们的支持。汤看见不再有人反对,宣布这件事决定了,至于具体政策的制定,等候细节完成,就会对外公布,随后就布散朝了,但是留下了仲虺伊尹还有外丙,汤需要大家拿出具体行动方案,毕竟这件事不是小事,就像终古担心的那样,处置不当,可能引起动乱。虽然费晶说,有军队保驾护航,他也相信费晶有这个能力,但是不用动刀兵,还是不动刀兵的好。汤就问他们几个人,认为保留多少诸侯为好。仲虺和伊尹就研究了一番,反复权衡之后,就告诉汤:他们认为保留六百个诸侯够用了。就是说,仲虺伊尹准备一下子拿掉两千四五百个诸侯,汤没有想到他们下手够狠,一下子砍掉三分之二还多,多少有些担心,就看着外丙问他是什么意见。

因为太丁意外死亡,外丙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了,为了培养他的治世能力和自信,所有的朝廷大事汤都要外丙参加。外丙见汤问,知道汤对数目感觉多,担心引起混乱,就想想说:“儿臣以为,以八百为好。”

外丙一下子增加了两百个诸侯,说了一个吉利的数字,汤想想说:“好,就是八百。现在的问题是,需要研究保留什么样的诸侯,裁撤什么样的诸侯,裁撤掉的诸侯如何处置。”

汤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是裁撤诸侯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必须处置好,这样才可能平稳过度。所以汤说完这句话,脸上露出的是冷峻的表情。

看见汤的脸上,显出这样的面孔,伊尹看看仲虺,两个人一时间都没有说话,感觉汤提的问题重,必须好好思量一番,因此都底下头来认真思索,最后伊尹先开口了,因为他的思维速率高于仲虺。

“启禀大王,臣以为,保留诸侯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则。一,这次跟随大王反对夏朝的诸侯首先要保留,因为他们为新朝廷的建立,立下了功勋,还因为他们是真真实实地信任大王。更因为,如果功臣不能受到优待,会让别人感觉心冷,因此,不管这些诸侯内部有什么样的问题,必须得到保全。”

“同意,爱卿继续说。”汤当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伊尹说。

“第二,有些诸侯没有跟随大王造反,但是他们明确表明了支持大王,反对桀的暴政,他们之所以没有派军队来,或许是惧怕桀的淫威,或许是感觉自己弱小,或许是对商军能不能战胜朝廷军队没有信心,给自己留条后路,这样的诸侯应该保留,他们只要看见新朝廷建立了,桀被打垮了,就会全力地拥护新朝廷。”伊尹又说。

“这个分析站的住脚,通过。”汤又说。

“第三,保留大诸侯,包括过去对大王不是很恭敬的诸侯,这样做的目的是,这些大诸侯有能力捣乱,而眼下的朝廷,能够不出兵平乱是上策,但是对他们要进行斥责,让他们知道朝廷并不是惧怕他们。至于那些没有对大王示好,对桀抱有希望,或者干脆和桀是一丘之貉的中小诸侯,一律撤掉,如果他们敢于举兵动乱,朝廷就出兵剿灭。”伊尹看见汤接受了自己的意见继续说。

“嗯,丞相梳理的清楚,仲爱卿,你觉得如何?”听到这,汤感觉满意,就把目标对准了仲虺。

“右丞相的话很有见地,臣没有意见。”仲虺说,打心里感到佩服,因为伊尹的处置方法,脚踏实地,实用,也就是说,这一次裁撤的诸侯,以中小诸侯为主,夏朝的三千多诸侯中,绝大部分是小诸侯,很多诸侯的领地只有不到十里地,其管辖之地就相当于京城的一个富家翁,这样的诸侯被裁撤后,就算肚子里气再大,也没有本事造反。伊尹的做法,不仅可以完成裁撤诸侯的数目,还不容易引起国家动乱,算的上是照顾周到。

“外丙,你怎么说?”汤问太子说。

“儿臣感觉丞相想的周到,儿臣没有话说。”

“好,就按照右丞相的办法去实施,这件事由你们两位丞相统计完诸侯数目后,共同办理。只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裁撤完这诸侯之后,他们的土地,人口怎么处理?”汤问。

“这个好办,靠近京都几百里内被裁撤的诸侯,土地人口归朝廷**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朝廷的具体管理权限,一方面可以为朝廷增加税赋。至于几百里之外被裁撤的诸侯,要看看附近有没有忠于朝廷的诸侯,如果有,就把被裁撤的诸侯归并与忠于朝廷的诸侯那里,如果是边远地区,朝廷够不到,就让他们自由组合在一起,通过表决,选举出新诸侯,当然,这个被选上的新诸侯,不能是不忠于大王的,如果是,朝廷就命令他们重选,直到选上了朝廷满意的为止,否则朝廷就不认可。至于那些和朝廷不是一条心的大诸侯,就算身边有被裁撤的小诸侯,也不能加在他们身上。他们要生气就生气好了,这样做可以让他们知道,不忠于大王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仲虺说,一番话说的理直气壮,谋略周全,让汤心理大悦,感觉自己这两个左膀右臂不简单,如此复杂的问题,在他们手里没有过滤几下就迎刃而解了。

“两位爱卿的解答,孤满意,就按照这个办法去实行,只是时间要快,不能让诸侯在谷熟待的太久了。”汤说。

经过伊尹和仲虺带着几个手下,白天带晚上的彻夜工作,裁撤诸侯的方案终于制定完成,汤召集在谷熟的大臣和诸侯开会,宣布了决定。决定宣布后,跟随汤反夏的诸侯当然是喜之不胜,他们不但得到了新朝廷的物资奖励,还扩大了地盘,增加了人口,在当时来说,人口就是最好的财富。反之,被裁撤的诸侯各个如丧考妣,人人怒气填膺,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面对强大的新朝廷,他们不敢反抗,桀都被灭亡了,知道自己如果反抗,不过是自取灭亡,还会落得个家破人亡,只能忍气吞声地认命了。恨自己当初有眼无珠,为什么不跟着汤造反,哪怕是摇旗呐喊也不至于被裁撤。

这个世界上,当然是没有后悔药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胳膊腿,但是不能没有脑子,没有脑子一定会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第二次朝会,汤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姒族的,如果从远古来说,商族和姒族应该是一个氏族,都是黄帝的后代,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变化,黄帝后裔氏族已经分化的严重,变成了各个不相属的很多氏族,以至于他们的后代相互之间好多都不认识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当今的某些大家庭一样,父母,儿女一辈还互相走动,还认血缘,到了孙子一辈就差了很多,至于到了重孙子一辈,可能见面都不认识了,血缘这个东西,密切不会超过三代,五代之后自然就分崩离析了。

汤刚刚提出这个问题,费晶就第一个发言,认为桀的离经叛道,他身后的姒族应该负有责任,因此他认为,即使不把桀的姒族斩尽杀绝,也应该把他们都赶出京城,没收财产,流放在边远处。费晶的发言,受到了商族官员中的多数人拥护,他们原本就痛恨桀的暴政和贪欲,恨姒氏王族中很多人不劳而获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现在有机会算账,当然不想放过机会。

这种一边倒的局面汤虽然已经料到,但是并不想看到,因此目光就射向了沉默不语的仲虺和伊尹,希望他们出来说话,至少不让场面过于尴尬,如果大臣们一致反对宽宥王族,即使汤有心做好人,也不能违背众议,这里涉及到力量平衡的问题,汤虽然是大王,却不想做桀那种独断专行的人。

仲虺想说话,但是自己是商地的老人,不好公然和商地大臣对抗,因为那样一来,会伤及大家的心,大家有被出卖的感觉,因而会产生怨恨。仲虺深知这点,就用目光看着伊尹,希望他先说话,毕竟,伊尹是半路来到商地的,而且这些年来,伊尹的主要工作是在外围,在谷熟本地的时间不多,和官员之间交集较少。

就是仲虺不示意,伊尹也想说话,毕竟他的心里靠近汤,知道汤的雄心和抱负是什么,商朝本地出生的官员地域观念强,这点并没有因为夺取了江山而有任何改变,这是狭隘的小集团理念,是伊尹这样的人鄙视的。但是他也知道,商朝能够建立,这些人居功至伟,用强硬的方法打压,非但不会让他们屈服,对于朝廷未来的工作也不利,最好的方式是用道理说服他们,因此他一直在想,从哪里下手,此刻看见诸侯的目光,不由心理一动,仲虺原来并不是商族的人,为了大志向,毅然决然地舍去了氏族领导人的位置,转而投入到汤的麾下,这是魄力和远见的体现,因此就有了主意,随后站了出来。

“大王,臣有不同的观点,只是臣的话可能很多,希望大王给臣说完话的时间。”

“准。”汤看见伊尹站出来,脸色立刻和缓了很多,现在听说伊尹要多说话,哪里有不准的道理?

“各位大臣,大夫,在下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大家是希望大王做商地的大王,还是希望大王做天下的大王?”伊尹面带微笑地问。

“丞相,这个还用回答,大王已经是全国的大王了。”有个大臣不满地说,感觉伊尹这样说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如果他们希望大王做商地的大王,几十年前汤接任商地的掌门人,就已经是他们的大王了,何必还要冒着风险去推翻夏朝?

“回答的好,但是我想问,既然大家希望大王做全国的大王,全国是不是应该包括姒族在内?”伊尹立刻抓住了对方的漏洞,进行了反击。

“当然是,不过华夏氏族很多,也不多姒族一个。”答话的还是刚才说话的官员,他发现被伊尹钻了空子,进行反击了。

“华夏是不是由一个个氏族组合起来的,才叫华夏民族?如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姒族,不在乎有易族,不在乎……最后的结果就只能剩下商族一家了。”伊尹直接点出了说话人的死穴,因为华夏民族就是由一个个氏族组合而成的,不能随随便便缺少任何一个氏族。

“华夏民族人口众多,没有了一个氏族,无伤大雅。丞相就不要危言耸听了。”另外一个官员插话说,因为他看见,伊尹在钻空子,以小博大。

“你认为我在危言耸听?”伊尹发出了冷笑,随后说:“你知道姒族王族直系亲属有多少?不知道是不是?我来告诉你,在京城就有几万人,全国还有多少旁系连枝血亲关系的人口,足有几十万,难道大夫的意思是把这几十万人都杀掉?”

“我没有说杀掉。”对方急了,杀掉几十万人,这是连魔鬼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当然不敢这样去想。“我的意思是,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土地,随便他们去哪里。”

“把几十万人赶出商朝?让他们去月球,还是去火星?这样的行为只有暴君才可能做,难道你想让大王做暴君?被后世唾骂?”伊尹看见对方没有讲出赶走姒族人的道理,就乘胜追击了,这番问话很是犀利,对方无言以对,败下阵来。

“丞相的话下官不敢苟同。”另外一个商地官员站了出来。“夏朝是被我们打败的,他们当然不会甘心失败,把这样大的氏族留在商朝内,会给朝廷带来危险,直接影响朝廷的安定,某些姒族人和我们商地人有着血海深仇,他们出来捣乱是可能的,谁愿意在身边放着炸弹?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为了商朝的安宁,就应该清除不安定因素。”

这位官员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很多商地官员的掌声,因为他是从朝廷稳定,民众安宁的角度来批驳伊尹的话,算是从大局着眼,而且他提到的事情,不但存在,很可能会发生,所以有说服力,因此汤听完不能不皱起眉头,感觉伊尹不好应对。

伊尹开始也的确感受到了分量,但是快速的思维帮了他的忙,立刻找到了破解的法门,他知道自己不能回避对方的质疑,因为回避不了,想打败对方,就必须说出比对方更有力度的话语来。因此微笑地说:“你的话看似有道理,其实格局还小了,一个格局小的大王,能够做青史留名,万民敬仰的大王么?难道你希望我们的大王是这样的大王么?”

“你这是曲解,我当然希望大王成为千古第一人的大王。”说话的大臣急了,因为伊尹这段话分明是说,他在侮辱大王,这可有慢君之嫌啊!

“好,本相非常赞赏这句话,但是我想告诉你,做千古第一人不是靠嘴里说出来的,而是靠事情做出来的。你应该知道,当初黄帝最大的敌人是谁?蚩尤,对,就是蚩尤,他几次打败过黄帝,还差一点要了黄帝的命,九黎族杀害了很多黄帝族的人,但是黄帝打败了蚩尤之后,非但没有把九黎族斩尽杀绝,也没有把九黎族赶走,反而让他们进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中,现在的九黎族不存在了,因为他们融化在华夏民族之中,正是因为黄帝的宽宏大量,大海一样的心胸,华夏民族才包容了很多民众融入进去,这当然包括他的对手,敌人,因此,千百年来,黄帝成为做大王的标杆,被千秋万代一直传颂,这是有道理的是事实吧?黄帝不知道九黎族的后人可能报复?可能捣乱,当然知道,但是他老人家更相信道德的力量,爱的力量,包容的力量可以溶化一切仇恨,你不否认我说的话吧?”

说到这,伊尹打住了,目光扫视了大臣们一眼,虽然他的反驳是对一个人说的,但是真实的目的是给所有反对者听的,结果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伊尹心理安了,知道自己的话打动了很多人,这些官员虽然本位主义严重,但是,并不是冥顽不化的人,某些道理还是可以听进去的,因此就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黄帝大战共工一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事后黄帝并没有消**工族,同样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不错,共工族的确没有驯服,一直在寻求反叛,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在颛顼做大王的时候,又一次造反了,颛顼大帝又一次把他们打败了,但是没有剿**工族,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只是现在还有共工族么?没有了是不是?不错,因为共工族融化在华夏民族大家庭里了。正因为两位先贤的心胸宏大,能够包容万物,华夏民族才能够拥有今天的规模,难道大家不想大王成为第三个他们那样的人?”

沉默,还是沉默,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震感人心的话,所以都被震撼了,因此伊尹的讲话结束了好半天,堂下再也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因为大家的心理同样希望,汤会成为黄帝,颛顼那样的大王,这样一来,商朝的强大就指日可待了。

最高兴地当然是汤了,伊尹不但为自己解了围,还说出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的确要做黄帝,尧舜禹那样的贤王,这是隐藏在心底里的秘密,今天被伊尹当众曝光了,他感谢伊尹,让自己可以坦然地面对未来的目标,而不用羞涩地,隐藏于地下,不敢公之于众。

“丞相的话,爱卿们是听懂了,至少,孤是听明白了,因此,孤决定采纳丞相的意见,不但给姒族生路,还要专门给他们辟出一块土地,让他们生活生长壮大,最后融入商朝的体系里,事情就这样定了,散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