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思考 (全书完)
第八十三章、思考 (全书完)
林风石站起来,用手挠挠头说:“支书,这想法是好,可咱们甚都不懂,咋生产啊?要不我去生产颗粒燃料的地方看看 跟人家学习一下?”张正看他一眼:“行,风石,这事儿就交给你了!”
林风石来到了生产颗粒燃料的地方,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新鲜。从原材料的选取到颗粒的制作工艺,他一项一项地认真学习。
在工厂里,林风石跟着师傅们忙前忙后。肯定有不懂的问题,他就追着师傅问,不把问题弄明白绝不罢休。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宿舍里整理当天学到的知识。日子一天天过去,林风石逐渐掌握了颗粒燃料的生产技术。他心里琢磨着,回去一定要把这技术好好运用到红泥井村,让村里焕然一新。
林风石回到了红泥井村。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张正,把学到的技术详细地讲了一遍。张正听了,更有了信心。
在村民大会上,张正激动地说:“咱们可以生产颗粒燃料了,以后就不用再烧煤烧牛粪,污染环境了。”没想到,这话一出,就引起了争议。有的村民说:“烧煤都烧了这么多年了,哪能说改就改。再说,烧燃料颗粒还得换炉子,这笔钱谁出。”还有的村民担心:“生产这颗粒燃料,投资大不大?要是赔了钱可咋办?”
林风石耐心地给大家解释:“这颗粒燃料是用玉米秸秆做原料,成本不高,而且环保,市场需求挺大,一定能赚钱。”农民文化水平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差,有一部分村民依然持怀疑态度。
颗粒燃料生产厂建成了,村民虽然质疑可还是把自家的玉米秸秆这个用来生产颗粒燃料的原材料,送到厂里来。当然是按照三斤玉米秸秆换一斤颗粒燃料的比例来记账。村集团公司免费提供了燃烧颗粒燃料炉子。
第一批颗粒燃料生产出来了,张正和林风石带着样品去周边乡村推销。一开始,很多人都不了解这颗粒燃料,不愿意接受。他们一家一家地跑,详细介绍颗粒燃料的优点。雨丝也没闲着,她在网上把颗粒燃料吹上了天。好消息,有商家愿意做代理。当然这是雨丝在网上招揽的。看来这个产业能赚钱……
红泥井村的冬天,再也看不到浓浓的黑烟,村支书再也不用怕污染空气,劝说村民买那昂贵的木炭取暖。村民用上了环保的颗粒燃料,屋里暖烘烘的。孩子们在嬉笑玩耍,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知道吗?这里无霜期短,一年的供暖期是六个月呢!
张正的话让在场的人动容。多么实在的一个村支书,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市发改委李主任认真听取了张正的请求,郑重地说:“你们村的发展需求,都记下啦。铁路修建,供暖管道和自来水工程,这些都是民生工程。凡是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
台下简珍和林风石不时地交换一下眼神……
论坛会结束了,人们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怀揣着回乡创业的人们正前扑后续。乡村振兴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很长、很艰难。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
红泥井村集团公司高层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林风石和简珍刚从论坛会回来。她们带着问题回来的。
“月总,这次论坛会让我感触很深。”简珍打破沉默,她眉头微蹙,好像在思索这什么。
林风石点点头,双手交叉放在桌上:“是啊,我们红泥井村虽然成立村集团公司,实现了我们的初步想法。可这个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到底能不能在全国推广?”
月冷惜总经理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农村的景象:“农业产业化,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这听起来是个很好的设想,可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她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林风石转过身看着月总:“没错,这不仅是让农民换个身份那么简单,名称只是一种称呼,你叫他什么都可以,要是没有庞大的产业,光靠种地很难实现。再说农民也要转换思想,摒弃过去那种小农经济的意识。”“把几千年来,靠春种秋收的农民转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人,我看难!”不知道说说了一句。
参会的人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乡村振兴的下一步布局,必须谨慎又大胆地推进。想找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林风石和简珍想,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深入周边农村调研。
“大爷,您觉得现在种地有什么难处不?”简珍走上去问。
老农停下手中的活,叹了口气:“姑娘,现在种地成本高,收成又不一定好。而且我们这些人都土埋半截子的人啦,就算是有新技术,也学不会,只能凭经验。”
林风石接着问:“那您觉得要是把农业产业化,让你们成为产业工人,怎么样?”
老人的眼睁开了,又有些犹豫:“要是能当工人那当然好啦,我这辈子都想去城里当工人。可我能行吗?我们除了种地,什么也不会啊。”
农民们对成为产业工人既期待又担忧。
“当前,农村要持续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林风石说话总是开门见山。
月总皱着眉头说:“风石,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不愿意留在农村,就算有政策鼓励,他们还是愿意背井离乡。
林风石说:“农村要持续发展就要留住人,解决空心村的难题。这一点我们村做到了,可论坛会上市发改委李主任问的是,能不能大范围的推广?我们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个意识,只想着自己把自己村搞好就行了,么想到上级领导这么重视这个问题。”
支书张正说:“我看还是在附近找一个村子做实验,协助他们再搞一个农业产业化的尝试。月总你看看有没有愿意投资农业的民营企业,”“我去找吧。”“我去县里找扶贫办,人他们选一个村做试点。”
又一个村集团公司成立了,林风石和简珍不断地在农民和企业之间协调着大家的关系。
“大家放心,我们会全力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大家每个月能拿到比个人种地还要多的钱。”林风石对农民们说。
简珍和企业负责人谈话:“这里的农民很朴实,只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一定能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林风石和简珍的努力下,项目算是艰难地启动了。但前方的路是否平坦,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
时间,重要的是时间,这个村的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渐渐有了起色。村支书张正始终坚持耕地的红线,努力实现无农药,无化肥的种植理念。
这个村子的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加工企业的产品也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支书开会说:“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得有人种地,哪怕是将来实现了农业机器话,甚至实现了无人操作机器人,它只是替代了我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永远也替代不了农民在土地上种地。村里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有在外打工的家属,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老公叫回来,挣钱不是非要去城里。”
“风石,你看,我们的努力有回报了。”简珍兴奋地跟林风石说。
林风石脸上也露出笑容:“是啊,这说明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不过,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尝试,要大范围推广,难就难在没有那么多的民营企业愿意投资到农业这个不挣钱的行业。”
简珍说:“没关系,只要我们坚持,总有一天能让更多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看到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林风石信心满满地说。
支书说:“接下来,你们要总结经验,写一份报告叫到市发改委,争取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农村。”乡村振兴的道路充满挑战和机遇。
回归筑梦的大学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姿态,迎接着新的挑战。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回乡创业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她们的辉煌。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的故事在上演。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的体力劳动岗位要被替代,农民或许被边缘化,这是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又一个挑战。
风,悄悄的把大地吹绿了,村口那颗大槐树的枝条有嫩芽冒出来。林风石身边站着一位孕妇,当然那是简珍,这是第二胎了,头一胎给了爷爷,这一胎一定要给姥姥姥爷。简珍本来不想生,可这是说好了的。那么生育权到底是谁说了算?
当然她们申请了生育补助,钱不管多少,那是国家奖励。
林风石想起了市发改委李主任提出的问题:“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到底能不能大范围推广?到现在集团公司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经验。民营企业入股农村集团公司,高管的收入是否真的过高?农村养老院免费入住又能坚持多久?乡村旅游或者叫文旅产业,靠什么吸引游客?民俗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卫生条件差,硬件设施没法与大酒店比。不能光靠让人们吃莜面吧?”
还有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完
锦鹿
2025年9月3日
写在最后:
九三**开始了,步伐像浪潮,势不可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们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