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在大先生家中讲红军的故事 一
**戴着一副大圆框眼镜,脸上胡子拉碴,打扮成商人模样,一瘸一拐地溜达到了上海外滩。
警察像黑狗似的在人群里推来搡去,挨个儿打量过往的行人。路边摆满了各式地摊,叫卖声此起彼伏,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还有不少人围成圈,看街头卖艺的热闹。
**也挤在几个人中间,朝圈里张望。一个光着膀子的老汉正舞着一杆齐眉枪,虎虎生风,动作干净又凶狠。
老汉收住招式,抱拳行礼,声音洪亮:“这套拳,是俺祖师马老先生创的河南形意拳,也叫心意六合拳,当年可是打败过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要问这拳有什么讲究?细说得三天三夜,粗讲就十四个字:象形而意,习意诚于心,肢体形于外……”
他拍拍自己结实的胸肌,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瞧见没?先天要是不足,后天也能补!拿啥补?喏,就靠这个!”老汉像变戏法一样亮出一张红底黑心的膏药。
人群一阵骚动。他绕场走了一圈,站定说道:“江湖人卖的是情义!一等情意一等货。不信您贴一张,不管用分文不取;真要治好了,替俺传个名!各位别急着走,这儿还有专治刀伤枪伤、止痛壮筋的灵药……”
**正听得入神,人缝里忽然伸出一只手,“啪”地搭在他手腕上。扭头一看,竟然是柳峰。
柳峰拉着他挤出人群:“我有事找你!”
**笑道:“你说吧!”
“这次来上海除了养伤,还有别的任务吗?”
“没接到什么具体任务,就做些汇报工作。”
柳峰点点头,**却越说越来劲:“但这段时间,我从《申报》《大公报》,就连国民党的《晨报》上,都看到不少讲无产阶级思想的影评和文艺评论,真叫人振奋!”
柳峰接过话:“所以你带着伤跑出来,找做地下工作的同志讲红军的事?”
“是啊!今天本来要出门,碰见这卖膏药的停下听听,结果就遇上你了。”
“难不成真想买几张试试?”
“还真有点动心!说不定真像他说的那么灵呢!”
柳峰拉着他:“走吧走吧!”
**笑了:“我就是个闲不住的。给没打过仗的同志讲讲红军的事,对我来说就是种快乐。”
柳峰认真地说:“我虽然上过战场,但听你这么激情澎湃、活灵活现地讲,还是特别受震动。你讲出来的故事,比《铁流》还激烈、还雄伟,要是有作家写成书,肯定更惊心动魄,宣传作用也更大。”
**语气沉了下来:“你是知道的,红军战士的表现,比小说里写的还要英勇。只希望革命成功之后,大家不要忘了他们。”
柳峰感慨:“可惜我没你这样的口才。讲故事真是门艺术!不写成书,实在太可惜了!”
**沉默了一下,反问:“那请哪位作家来写呢?”
柳峰眼睛一亮:“我今天正为这事找你。要是请外国作家,史沫特莱最合适,她已经用这类材料写过报告文学,效果特别好;要是请中国作家,那鲁迅先生再合适不过。”
**认真地说:“鲁迅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文学斗士,文笔犀利没人比得上。要是他肯写,那再好不过!”
柳峰连连点头:“那我就去问问先生,看他愿不愿意写,能不能写成小说或者报告文学。”
**笑道:“好啊!”
过了两天,柳峰兴冲冲地找到**:“鲁迅先生看完记录稿特别受鼓舞,还想了解更多——这已经是生出创作的念头了!他把这事看得很重。但我带的油印材料太简单,他没法真切了解红军打仗的真实情况,所以希望见见你这个讲故事的人!”
**抹抹胡子茬,激动地说:“我久仰鲁迅先生大名,平时最爱读他的文章,打仗的时候也常带在身边给自己打气。今天能有缘见面,我太高兴了!一定把红军的生活和战斗详详细细讲给先生听。”
柳峰笑道:“为了迎接你,大先生还特地让夫人准备了好多菜呢!”
**吃惊:“他这么重视我讲的事?”
“他早就想写关于红军的书了!”
**换上一件灰色线呢长袍,衣襟上别了一支闪亮的金笔,对着镜子照了照,得意地说:“嘿嘿,行啊,我陈大将军还挺风度翩翩的嘛!”
柳峰拍他一下:“看把你美的!走吧,大先生还在家等着呢!”
**拉着他:“走!”
天色像蓝丝绒似的,刚冒出几颗小星星,路边的灯也一盏盏亮起来了。
弄堂口只有几个金发小孩在玩耍,偶尔有行人进出。
柳峰带着**走到一户挂着“茶”字门牌的房子前。
**轻声说:“这地方真安静。”
柳峰低声回应:“先生特意选了这个安静的地方住。这次约你这个被国民党通缉的人来家里,是冒了生命危险的——他早就因为写文章被特务盯上了。”
**肃然起敬:“大先生在白色恐怖里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斗争,真的需要很大勇气。可见他非常关心红军反‘围剿’的斗争和苏区人民的生活。”
“为了安全,当着大先生的面,我们就叫你‘王先生’吧。”柳峰提醒道。
**郑重地点头:“行!”
鲁迅抽完一支烟,慢慢踱到东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就在这时,敲门声响了。
许广平抱着海婴赶紧开门。柳峰一进屋就说:“许先生,客人到了!”
“快请进。”
**还没进门,鲁迅已经迎了出来:“能见到一位真正的红军将领,太不容易了!”
**双手作揖,恭敬中带着笑意:“久仰!鲁迅先生,您还和从前一样啊。”
鲁迅愣了一下:“从前?我们见过?”
**狡黠地一笑:“是见过——在照片上。”
鲁迅恍然大悟,也不禁笑起来:“哦,原来如此!你很幽默。”
两个人都笑了。海婴在地板上爬着,自顾自地玩玩具。
鲁迅把**请进书房,特意让他坐在书桌前的扶手椅上,自己则搬来藤椅坐在旁边。“大家都坐。”他示意道。
许广平给每个人倒了茶,然后坐在一旁织起毛衣。
鲁迅向**介绍史沫特莱:“这位是德国《法兰克福日报》驻华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我的朋友。她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
史沫特莱起身拥抱**:“你好!”
鲁迅问:“该怎么称呼你?”
柳峰代为回答:“就叫‘王先生’吧。”
趁许广平倒茶时,鲁迅对**说:“很早以前就听说你们在苏区干得轰轰烈烈,真让人振奋。最近看到你讲的油印材料,更让我对苏区心向往之,所以才请你到家里细谈。王先生是怎么受的伤?”
**说:“说来话长。我原来在****特科工作,三一年十月调到了豫鄂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今年九月在河南转战时右腿中弹,这次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史沫特莱关切地问:“雪上加霜?”
“这条腿以前就受过重伤,来上海治过。现在旧伤添新伤,司令员怕我以后下不了担架,果断命令我再次来上海治疗。”
史沫特莱担忧地说:“上海环境危险,到处是特务的眼线。”
柳峰接话:“幸好王先生机灵、见识广,能随机应变。他一路瘸着走,戴副圆框眼镜,一副文弱样子,谁也看不出是红军将领。”
**接着说:“安全到达上海后,我立刻去了牛慧霖医生的诊所。他医术高明,知道我的身份,我也信得过他。经过他‘妙手回春’,腿伤已经好多了。您看,我现在能走能跳了。”
史沫特莱高兴地说:“真为你高兴!”
《**将军传》,胥佩兰、郑鹏飞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