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胶东兵工三厂修枪组造出手榴弹
又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八路军多次对在胶东的日军发起反攻击,日伪军在招远、海阳、牟海县的炮楼大部分被端掉并炸毁。
驻在千石村的胶东公学,不断增加新学科招收新学员,需用的民房明显不够,最近奉命迁往别处。
胶东公学因为各种情况多次搬迁,村居狭小没有足够的教室、没有宿舍,夏天,学生在树荫下上课,冬天在草铺上听讲,以背包当坐凳,用膝盖做课桌。
一块木头黑板和几支粉笔就是学校全部的教学设备。
即便是如此艰难和简陋的教学环境,依然有大批来自敌占区、边沿区和**根据地的青少年,不顾个人安危,冲破层层障碍,毅然奔涌到这里,接受中国**革命教育,走上革命的道路。
乡亲们恋恋不舍的与教员们学员们告别。教员李晓涵到宋天秀家含泪告别,宋天秀嘱咐她,再忙也要抽时间去田家村看看小千石。
李晓涵眼泪扑梭梭的掉下来:“嫂子,白天忙活顾不上想孩子,一到夜里想孩子想的睡不好。真想每时每刻都能看见我那可爱的小千石。”
这年月,许多像李晓涵这样的八路军,因为没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而含泪把孩子委托给育儿所的**娘们。
送走了公学,千石村再次迎来胶东兵工三厂修枪组,加上原来留村的兵工厂人员,现在的修枪组近二十人了。
这次返回的兵工三厂修枪组,有几个村里人比较熟悉的面孔:修枪组组长周峰、军需员刘增田。
军工基地来了熟人,村里的男人们都分批过去见见面聊几句。这天木匠王大米和铁匠姜四哥相约着,一起来兵工厂见见周峰和刘增田。
他俩一进门,就看见周峰正在和几个工人摆弄一枚拆开的手榴弹。也许是男人们对武器天生就感兴趣,王大米和姜四哥和周峰打了个招呼,就和大家一起细看手榴弹内部结构。
姜四哥看到手榴弹的上半部分眼睛一亮:“这应该是铸铁做的。”周峰点头:“这铸铁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握铸铁破片的高速散射杀伤力。下半部分木质手柄也不是难题。火药、雷管咱也有,难的是和引线、撞针的合理延时碰撞设置。”
姜四哥来了精神:“我来和你们一起琢磨铸铁爆炸时的破片散射杀敌力,如何?”周峰笑道:“有四哥你这二十年铁匠手艺人参加研制,这当然是求之不得!”
王大米拿起手榴弹木柄很干脆的说:“我来和你们一起琢磨延时碰撞!一起动手制作手榴弹弹柄!”周峰看着眼前的铁匠、木匠,展开皱着的眉头:“有你们两位的参与,相信咱兵工厂定会加速制造出咱胶东八路军自产的手榴弹!”
兵工厂原来的一些设施已被鬼子捣毁,大锅灶、机床架子,高、低土坯工作台都得重新建,还需要在院子里建起铁匠烘炉。
来串门的蓝大爷听了一拍周峰肩膀:“周同志,泥匠活儿石匠活儿都交给我!”蓝大爷转身出门,很快找来了他的那些老伙伴。
问明白兵工厂需要添置这些设施的具**置和尺寸,老汉们立刻兴致勃勃按照蓝大爷的指挥,推着带筐小独轮车上山挖黄泥的、推来砌台子用的山石、拿来拖土坯用的木框就地合泥摔泥坯,周峰一看赶紧安排工人们卸石头、挑水、拖土坯一起忙活。
兵工厂所在的两个院子工人、老汉、青壮年里出外进、笑语连连,热闹非凡。
第三天所有的土坯都晒干了,蓝大爷带着老伙伴们,开始砌屋里和院里的大锅灶、砌屋里屋外的工作台、机床架。铁匠姜四哥则和他们在院子里砌起铁匠炉,木匠王大米用了三天时间为铁匠炉配上了大号风箱。
村里的青壮年和工人们一起上山砍柴劈木拌子,烧柴把兵工厂两个院子的东墙下堆得高高满满的。
老汉们平时除了春种秋收,农闲时都是聚在村头大槐树下拉闲篇,现在有正经事帮上兵工厂,把老汉们高兴的干活走路带风。
最忙的是铁匠姜四哥,他问了问周峰,才知道兵工厂制作手榴弹真说得上是白手起家。造手榴弹需要铸铁模具!没有。加工手榴弹木手柄需要旋床?周峰为难的说上级给配备的旋床暂时还来不了。
姜四哥和王大米表示等不了等不了,王大米回家把自家自作的简易旋床和简易打磨机都搬了来,姜四哥则扛来了铁匠炉上必须有的大小铁锤、火钳。并且连夜烧起铁匠炉,用兵工厂储存的铁块打造了几套手榴弹铸铁模具。
他们着急研制手榴弹,他们想尽快亲手造出手榴弹消灭小鬼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拿姜四嫂和王大米媳妇的话来说,这俩人魔怔了。每天泡在兵工厂,夜里说梦话都在琢磨手榴弹的制造。
兵工厂枪械修枪组几个人也全力以赴地反复试验,成功试验出了雷管的正确制作流程。
铁匠炉日夜不熄火,工人们两班倒生产铸铁弹体,研发组则在姜四哥和王大米的参与下,反复试验弹壳压合工艺,多少次的试验杠杆原理实现发射的力度,多少次的改进发火方式,多少次的解决保险销、炸药、撞针连锁反应过程中出现问题。
不到一个月,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制造出了能有效杀敌的合格手榴弹。
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械的兵工三厂修枪组,终于制造出千石村军工基地第一枚手榴弹,兵工厂院子里响起了大家压低声音的欢呼声。
修枪组近二十人一边忙着维修战场上送下来的残坏枪支,一边生产手榴弹。一开始每个月能生产大约300颗手榴弹,后来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每个月生产上千枚甚至更多。
后来又研发出地雷。
生产初期,兵工厂制造兵器缺少铜,千石村的百姓知道后有的送来自家供器铜香炉,有的拆下陪嫁来的箱橱上的铜挂环和铜锁。军工基地负责人老韩和修枪组长周峰不止一次的感叹:胶东百姓对胶东抗战做出了非常伟大又重要的贡献。
铁匠姜四哥和木匠王大米两个可自豪了,许多年过去了,他俩还时常面对着儿孙,嫣然自得地讲述,他们和兵工厂修枪组一起研发出手榴弹的光辉成就。
当时的胶东兵工厂发展迅速,九个兵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手榴弹、仿造出捷克式轻机枪、掷榴弹、迫击炮、榴弹炮,地雷,相继大量生产。
到1943年胶东八路军就达到每个排两到三挺挺机关枪的装备,相当于每个战斗班都有一挺机关枪。
军工事业的飞速发展,使胶东八路军如虎添翼,胶东抗战局面迅速朝着日伪军日退几十里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