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红色秘营能人多
63 红色秘营能人多
一九四三年,日军持续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封锁和“蚕食”策略。胶东八路军集中兵力与日军作战近千次。
八路军伤病员不断增加,日军严密封锁医药用品的购销和运输,八路军各地医疗部门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奇缺。
千石村这边的八路军敌后小医院连治疗用的酒精、纱布、绷带都没有了。
伤员的伤情大部分是手榴弹和地雷伤,一般是多处受伤,很容易感染,需大量酒精消毒、许多伤员伤口创面大而脏,急需消毒和手术治疗。
医院院长也是外科主治医生张梁满嘴火泡:前线送来的伤员越来越多,大部分需要做手术。
王大河和宋天秀连续几天到各家各户协商,给每天不断送来的伤病员安排住处。
二叔王坤宇的厢房住了八名伤病员。两口子每天帮着医生护士护理治疗伤员。
住处是有了,可是基本的消毒包扎用品一点没有。
王大河问张院长:高度白酒能不能当消毒酒精使?张院长眼睛一亮:“眼下什么消毒用品也没有,紧急情况下,一般伤口,高度白酒可以用来消毒。聊胜于无。”
王大河向张院长要几百斤地瓜,有地瓜干也行。张院长去找军工基地炊事班长,老班长点点头说:“库房里存着二百来斤地瓜。”张院长长舒一口气:“老班长,快给大河同志把地瓜装到手推车上。”车装好了,王大河推着独轮车就来到老族长王正庭家。
他知道,老族长会酿酒,家里存着一套老辈儿传下的酿烧酒的器具,只是这几年粮食紧缺舍不得用来酿酒,这些器具许多年没再用。
地瓜一提进院,老族长心里就猜到了大河来干啥,因为老族长家也让出一铺炕住着四个伤员,由于没有消毒药品,军医和护士只能用盐水给伤员处理伤口。
大河问老族长:“老祖爷,小医院急需消毒酒精,可山外鬼子守得紧,啥也运不进来。军工基地还存着这二百来斤地瓜,你老人家可愿意为伤员们酿高度酒?”
老族长可豪爽了:“大河呀,你老族长爷爷我这酿酒手艺可不是吹的,当年我”老族长的儿子一看老爹又要开启一贯的话当年模式,连忙打岔:“爹,咱赶紧把酿酒那套家什拾噔拾噔开锅酿酒吧,这么多伤员等着用。”
老族长带着儿孙们开始酿酒了,是为了给伤员伤口消毒酿高度酒,炊事班的二百斤加上老族长自家又给添了二百斤地瓜。
儿媳孙媳们把地瓜切成碎块,第一筐地瓜切碎下锅了,酒曲也预备上了,接下来酿酒流程进行到一半,酒香就飘满了千石村。其实还没开始发酵那,还只有那么一点酒味儿,男人们就闻到味儿了。
这酒香的诱惑,庄稼汉子们谁扛得住哇,知祥大爷说闻着这味儿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怕谁笑话馋酒的酒鬼们,一时间大半个村子的庄稼汉子们都往老祖爷家跑。当得知是为伤员们酿造消毒酒的时候,汉子们问:“使了多少斤地瓜?”正跟着忙活的大河擦了擦汗:“炊事班就存了这二百来斤,族长爷又给添了二百斤。”
已经流出哈喇子的汉子们一听:这哪够哇,地瓜出酒量太低,一斤地瓜出二两酒,最多出三两酒,地瓜酿的酒度数低,想要高度还得再次蒸馏提纯,出酒量更少。
汉子们不约而同地转身往自家跑,到家先得和媳妇说明白往外拿地瓜的理由,女人们一听是小医院需要消毒用酒,也都从炕前地窖子里拿出些地瓜催着赶紧送去酿酒。
到下晌,老族长院子里堆起了高高的地瓜堆,老族长端量着说:“少说也有上千斤,加上已经下锅的四百斤,足够小医院度过眼前难关的。”
消毒用酒问题算是解决了。只是酿酒过程复杂、发酵最少需要八天才能出酒,得等这八九天。
小医院没有绷带和纱布药棉,被服厂刘厂长说,山上当做仓库用的那山洞里还存着些棉纱。
宋天秀马上召集妇救会员门架起纺车纺棉线,有了棉纱线,被服厂几架织布机同时开机织出白布,刘厂长特意嘱咐是用来当纱布和绷带用,布码不用太密。绷带和纱布的问题也解决了。等待出酒这八九天的消毒问题,待解决。
这天,来送伤员的军区通讯员小刘捎来一本刚缴获的日本药学书,张梁院长如获至宝连夜边阅读边做笔记。
到底是专业外科医生,张院长很快以这本药学书做教材,用盐滩的卤水和纯碱制成了碳酸镁,张院长介绍说这个碳酸镁的用处可广泛了。
有了碳酸镁就好办多了,将棉花纱布脱脂消毒后制成药棉、绷带,炊事班长又用烧碱和提炼的猪肠子油猪胰油,试着制成了肥皂和各种消毒用品。
酿酒的第九天,酒要开缸啦,天刚亮,老族爷家就围满了来帮忙的庄稼汉们。小医院来拿高度白酒的平板车也早就等在院子外头。
大家帮着把车上的几个大桶装满了酒,然后十几个汉子跟着车来到小医院,张院长指挥着把大桶挪到小仓库倒在大缸里。张院长亲自动手用预备好的三层油布牢牢地捆住缸口。
炊事班用的一个水缸大约能装接近二百斤酒,小医院这回有了三百六十斤高度白酒。
两大缸份量的白酒用推车送去小医院了,汉子们还在老族长家里院子里各种借口不肯走,有的说累啦,要在院子里歇歇,有的干脆说要在这儿多闻闻酒香解解馋。
老族长用宠溺的眼神看着满院子的两代后生们,对大家说:“留了几十斤酒,没有给小医院的纯。不多,一家约莫能分一斤,给大家解解馋吧。”
一院子的老后生、半大后生嗷的一声跳着高的往自家跑,拿着小酒坛回来排着队打酒。院子的酒缸上放着一个一斤的酒提子。排到谁谁就自己打酒。
真香!闻着味儿就醉了似的,还没喝呢,汉子们一个个脸都红了。
这天的夜饭,张院长特意提着两斤腊肉,和五十斤小米、十斤豆面挂面上老族长家来喝酒。第二天老族长的小孙女说:老祖爷爷和张院长都喝醉了,张院长在老族长面前哭得像孩子似的,老族长也跟抱孩子似的抱着他的肩膀,拍着他的背。
大伙都明白,这么多伤员等着医治,可小医院连起码的酒精、纱布、绷带都没有,张院长这心里该多难受多着急。现在,问题一个个地解决着,伤员们有救了,张院长紧张着急的情绪终于放松了,宣泄出来了。
这天夜饭时,各家的男人们都喝到了白酒,但都觉得没过瘾。因为各家的当家老爷子们好像都一起商量好了,每人只能喝上老式小酒盅装的那三钱酒,剩下的,藏好了,等过年喝。
虽然没过瘾,但比平时基本只能过年过节才能喝到的强。
后生们后来在一起回味说,之前喝的酒都没有这回的酒更辣更香。
战局越来越严峻,伤员还在继续增加。新的问题出现了:来了好几名重伤员,需要做大的手术,但是,小医院是由卫生所升级为医院的,之前的卫生所除了缝合过伤口从来没做过手术。
而张院长,也是上级因为卫生所升级为小医院,最近才把这擅长外科手术的张梁由别的医院调来的。
缺啥?张院长倒是随身带来了手术刀。这套手术刀是他个人买的,他调动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条件不允许,医疗器械没法子求全,做手术基本的镊子、探针、针灸针不可缺少。可眼下一样也没有
张院长走路都愁眉不展,制药厂的张厂长遇到了就问:“一家子,咋啦?问题不是解决了么?”张梁就说:“有新的难题,这难题还不小,缺动手术用的镊子、探针、止疼止血必须有的银针。”张院长是中西医结合的医术,会用银针扎穴止血止疼。
制药厂的高兰正好也路过,听到张院长的话,就说:“张院长,我想问问咱能找到几样原料么?有的话,我也许能试着制出镊子、探针、针灸针。”
张院长和张厂长都是又惊又喜。高兰又说:“还请张院长把需要的这几样器械画出式样、尺寸图来,我好琢磨着看能做出来不。”
张厂长自豪了:“张院长,你看俺们制药厂是不是出能人?”
张院长露出笑脸:“嗯,强将手下无弱兵。”
两位领导问了问高兰,是什么时候学了这手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