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故事第四十三章
商朝故事第四十三章,春节到了,因为第一个春节是汤刚刚建立后的商朝,百废待兴,国家残破,政局不稳,所以汤没有允许大家敞开心思过个快乐的,富足的春节,因此,第一个春节过的有气无力的。但是经过两年的治理,商朝政局安定,各项工作走上正轨,经济复苏很快,尤其是京都谷熟,各种集市都出现了兴旺的景象,民众生活安定。汤在伊尹的建议下,在西郊建立了孤寡残疾人收容所,因此大街小巷基本上看不见影响人们心情的灰色气息,很多人家主动用竹篾在做灯笼,各种各样的油灯充斥了各个市场,居民们纷纷采购,年前的市面,大街小巷出现了祥和,温润的景象。汤看见这一切的时候,心理做出了决定,因此,当仲虺提出,过个热热闹闹,富裕祥和春节的时候,汤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王宫内外开始清扫,彩色的布匹代替了土灰色的覆盖,大红色的绸缎也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做成蝴蝶结,悬挂在正门上,门前的操场清理的干干净净,准备给戏班子演出做舞台用。因为允许乡下的杂耍,社戏进京,王宫总管估计,今年进城的戏班子不会少,王宫当然会是他们的首选。在得到汤同意之后,总管就命令杂役先清理了场地,把王家的荣耀展示给众人看,因为来观戏的人不会少。汤本身是爱民的君王,自然不愿意把自己和民众隔绝。此外,各路诸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进京,虽然朝廷没有发出号召,但是总管知道,这些新任的封疆大吏,感谢汤的心理是有的,就命令王宫后院空着的房子,一律清扫干净,换上簇新的被褥,命令御厨早早开出菜单,让采买去集市准备货物。
仲虺作为春节的总指挥,当然是最忙的,因为料到春节期间会有很多人到京城参观游览,走亲拜友,城里的消费,住宿都会大量增加,就把丞相府的官员和衙役全部放出去,重点是检查市集的物资是不是充足,饭馆,酒肆是不是干净,旅馆,大车店是不是消灭了安全隐患,他自己则来到东郊军营,和费晶商量春节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因为陌生人的大量涌入,靠京城警察来防患治安,力量明显不足,因此需要费晶助力。费晶当然会助力的,军队不缺人手,只是热热闹闹的京城里,突然出现了大批全副武装的士兵,难免会煞风景,最后两个人商定,进城的士兵一律穿便衣,混迹在人群之中。大营准备应急的特遣队,二十四小时待命,这样就可以显示出松紧有度了,也不会扰民。
做完了这一切仲虺进入王宫对汤做了汇报,汤自然没有话说,他知道,这些具体事务有仲虺去做,他只管高枕无忧就是。他和伊尹重点研究了诸侯进京如何接待,还有外邦使节也可能进京,第一年他们没有来,是不相信商朝能够立足,现在外邦们的暗探,一定把商朝的变化说了,一些想和商朝友好的外邦,或者说,有些惧怕朝廷的外邦,可能会派人来,也有可能是主人自己来。伊尹建议接待外邦使节的工作由外丙来做,因为外邦知道外丙的人不多,尽管外丙早就是太子了,但是出头露面的机会不多,这对外丙政治形象有影响,所以伊尹才建议由外丙主持,自己给外丙做助手。汤当然明白伊尹的用心,是给外丙的将来做铺垫,就同意了。
本来外丙对于伊尹搅黄扩城,心理是不舒服的。但是伊尹不动声色地进行了弥补,因为按照习惯,这种事情都是伊尹出头露面的,所以伊尹在外邦和诸侯那里很有声望,现在伊尹让自己做主持,他来帮衬,当然知道伊尹在帮自己,那点不快就飞走了,知道伊尹在内心是帮助自己的。这样的转变是太甲没有料到的,和伊尹斗法,他的道行还差的远。
虽然事先做了些相应的准备,但是春节就要到来的前几天,京城突然涌入的人流还是把仲虺和伊尹弄的措手不及,甚至有点狼狈。因为仲虺和伊尹都没有想到,六百诸侯中居然来了五百人,而且他们身边都有从人,剩下的一百诸侯中,还有很多自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来,但是也派出儿子或者副手来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第一个问题就是住房解决不了,因为汤的王宫本来不算大,空余的房屋自然不是很多,勉强可以接待一百多诸侯和他们带来的下人,剩下的诸侯总不能让他们住旅馆?再说谷熟够档次的旅馆不多。当外丙找到伊尹,和他说这个情况的时候,伊尹怔住了,朝廷并没有下文,这些诸侯就主动来恭贺大王,的确是好事,但是难题也是实实在在地。伊尹只好苦着脸对外丙说:“殿下,看来只能把部分诸侯安排王族,贵族家里了,因为,一般的官员家里房子不算宽裕,房子条件也不算很好。”
“丞相,这个孤可以去做,诸侯的问题就算解决了,还有外邦使节,他们怎么可以住到个人家里?”外丙说。
伊尹低头想想,的确是这样,如果外邦使节住在个人家里,朝廷就丢脸了,而且容易被外邦使节轻视。就对外丙说:“只能这样了,由朝廷出面,包下谷熟所有的高档旅馆,充作馆驿,服务人员也由朝廷指派,至于原来住进旅馆的富商等人,只能劝他们挪挪地方,朝廷给予经济补偿。”
“看来只能如此了。”外丙虽然感觉这样做不妥,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同意了。
“殿下,这些具体的杂事就不要露面了,我去安排,一切安排好之后,殿下可以去旅馆探视,这样不损殿下的尊严。”伊尹说,因为他突然想到,外丙是未来的大王,不能像一般官员那样,去做这些具体杂事,外丙自然答应了,知道伊尹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伊尹随后回到丞相府,派出手下干练的吏员,包下了谷熟所有的高档旅馆,又通过辉瑞,借调了一批吏员,充当临时服务员,接待外邦使节。这些事情琐碎,把伊尹忙的满头大汗。
伊尹日子不好过,仲虺就更糟,作为京城春节的总指挥,他遇到的问题更多,突出的问题是,牲口用的草料不够用,这样的事情是仲虺做梦不会想到的,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原来因为诸侯和外邦使节,加上某些富户来京城过年,马车的数量突然大增,原来准备的草料消耗过快,一时间哪里可以弄来?加上大量的人口涌入谷熟,商家的各种物资储备都不够用了,商家当然要调集马车,牛车,加紧时间抢运物资,如此一来,给京城增加了不少马车,牛车,因此,草料告急成为必然,此刻正是冬天,野外一片荒凉,即使把马儿放归原野,马儿也找不到吃的。因此,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出现了。后来部下提醒仲虺,军队仓库有草料储存。但是军营储备的物资,民间是不能用的,因为那是战备物资,动用哪里的一草一木,都必须经过大王批准。
无奈之下,仲虺只能紧急入宫,请示汤,汤听说居然出现这种怪事,先是笑了,后来感觉事情严重,因为马车没有草料,就意味着很多地方交通中断,而且,商家的马匹饿肚子,京城的物资缺少就没有办法解决,物价可能飞涨,那么让谷熟人过个祥和,温馨春节就成为笑话了,因此立刻下旨:动用军营草料库存,只要军营暂时够用,把多余的草料都拿出来救济。仲虺有了汤的支持,总算解决了草料缺少的困难。但是随后酒肆,饭馆方面又来报丧了,因为谷熟来了大批有钱人,加上诸侯和他们的随从,这些人都是不差钱的,春节还没有到,这些人就钻进了酒肆,饭店,吃饭的时候专门挑肉食类的菜要,喝酒的时候专门要喝上等陈酿,如此一来,没等春节到来,他们储备的优质食物就可能告馨了,因此店家们请求朝廷出面,帮助他们到临近的州县采购,因为春节临近,这些州县预见到今年春节会是大消费的春节,纷纷控制某些种类食品出关,商家有银子却无处去买。
这又是仲虺没有想到的事情,但是不能不管,如果春节到了,大家只能吃青菜,京城的面子就丢光了,会被外邦瞧不起。只好派出身边的官员,打着自己的旗号,让州县开关。过去这些年过于穷困,多数民众没有钱消费,现在有了一点家底,华夏的民众又有春节吃掉一年储存的习惯,因此,大家都拼命采购好吃的,好喝的,就连细布也紧张了,因为春节要穿新衣服。这虽然是因为商朝建立,国家安定,经济恢复产生的效应,但是的确给管理者增添了不少麻烦,原因是,大家都没有想到,没有料到,因此在春节前,汤手下的官员,各个忙的屁滚尿流,这也算一景。
汤后来知道了乱象,他非但没有着急,反而感觉欣慰,在汤看来,这个现象就是中兴迹象,在夏朝,多少年没有这种现象了。他现在要考虑的是,集中接见诸侯和外使,还是分批接见,因为不能冷了诸侯的心。诸侯在没有接到旨意的情况下,扔下自己的领地,巴巴地,千里迢迢给他来拜年,等候觐见,如果伤了诸侯的心,那就是最大的失策,因此就把外丙找来问计,因为外丙是负责外交事务的总管,看看他有什么好主意。
外丙最突出的地方是做事认真,虽然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外使和诸侯,他就命令太子府的吏员全体出动,对他们挨个登记,由此知道了都是哪些外邦的使节来了,知道哪些诸侯来了,因此当汤找到自己的时候,倒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父王,儿臣以为,父王要分别召见诸侯和外使,当然,这种召见是走过场的,然后有些重要的诸侯和外使名单,儿臣提供给父王,父王再分别召见,这样一来,父王的礼节尽到了,应该招呼的诸侯和外使也招呼了,父王不至于太累。最后,当戏社的人来演戏的时候,父王可以和他们一同看戏,等于父王和大家一块过年,父王看可好?”
“好,你想的周到,就这样安排好了。”汤欣慰地说,他不是怕见诸侯,只是人这样多,如果都单独见面,整个春节的时间不够用,他会累的发昏的。
六
匆忙的春节过去了,虽然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手忙脚乱,好在后来没有出事,大家太太平平地过了个年,汤还是满意的。只是这件事给汤提了个醒,谷熟实在是太小了,一旦遇到大事,连房子都不够用,心理真有了迁都的打算。但是这个念头刚刚兴起,飞扬的到来又让他换了思路,迁都的事情只能往后放了。
原来,飞扬警惕性高,在诸侯和外邦使节走了之后,从外丙哪里拿到了诸侯和外邦使节名单,因为这次来的诸侯多,外邦使节也不少,他就想知道谁没有来,知道了哪个诸侯或者使节没有来,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对待新朝的态度,这本来是他的工作之一,掌握诸侯动态,确定哪些诸侯是可靠的,哪些诸侯是有异心的,哪些诸侯准备造反的,朝廷想安定,不了解情况是不行的,一旦发现了情况,或者感觉到了什么,必须在第一时间提醒大王,因为他是大王的眼睛和耳朵。
通过对诸侯名单的比对,果然让他看出了问题,因为他发现,靠近越国的十几个诸侯,没有一个前来,当然,他们可以说是路途遥远,朝廷没有旨意。问题是,西方和北方也有路途很远的诸侯,但是他们中,绝大部分诸侯都到了,没有来的是个别诸侯,这里可能有特殊情况,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这样整齐的没有来的,这不能不让飞扬去猜想,这里出现了问题。本来商朝建立时间不长,对于诸侯是不是归心是警惕的,如今出现了这样的集体行为,飞扬不可能无动于衷。还有,越国和他周围的国家,部落也没有使节前来,这就让他更加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勾连,不准备承认商朝的确立?
汤听完飞扬对情况的分析,感觉飞扬的分析的确有道理,就把伊尹和仲虺找来,让飞扬把自己的疑虑对他们说了,然后眼睛看着他们。汤本身是个有雄心抱负的大王,虽然他的政权拿下了夏朝的全部土地,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消失开疆扩土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只是由于国库不够充盈,才不得不一次次地压制自己的欲望。华夏民族开创基业的年代里,从黄帝开始,到后来有为的大王,在他执政时期,都有扩大版图的历史功绩,这就形成了传承,就是昏庸无比的桀,在他担任大王的数十年时间里,也进行过开疆扩土,因此,这个信念是根植在每一个有为的大王的脑子里的。中华民族后来之所以有如此广袤的土地,汉族人口如此众多,和这些贤明的帝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他们早早地兼并,才使很多夷族最后都融入了汉族家庭里被同化了,有了共同的文化和信仰,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才历经劫难魂不散,因为共同的文化习俗这条根过于深厚,就算夷族入侵,能够占领土地,也没有办法改变强大的文化,习俗,最后只能被大汉族同化,例如满族就是最好的例子。统治了汉族三百年的满族,到了清朝解体的时候,绝大多数满族子弟,不认识满族文字,说不了满族语言,最后连生活习俗也被汉族同化了,因此我们必须感谢祖先,是他们给华夏打下了雄厚的人口根基和文化根基。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看见仲虺和伊尹听完飞扬的介绍,没有表态,汤扔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有些人是看商朝刚刚建立,感觉商朝国力不行,拿他们没有办法,想兴风作浪。难道堂堂的大华夏可以任人欺辱不成?”仲虺随后扔出了掷地有声的话,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仲虺的血气和强者气势一点没有减少,当初伊尹还没有来到商朝的时候,仲虺就主动投靠了汤,而且投靠的目的明确,就是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敢想敢做是他的标牌性格,也是汤最欣赏仲虺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汤内心中一直激荡着推翻夏朝的雄心壮志,但是并不敢宣之于众,和夏朝对比起来,商邑一个部族的力量太小,仲虺部族的加入,等于给汤心理的火种注入了油,使他不再胆怯,按照仲虺的提议,在小圈子里公开了目标,后来伊尹的加入,等于增了添加剂,大家就齐心合力把目标确定下来,从而为了这个目标而准备着。所以面对汤的感慨,仲虺首先发出愤怒的吼叫毫不奇怪。
“商朝虽然国力算不上强大,但是对付宵小之徒,国力是足够用的。”伊尹随后说,他的内心也是希望汤能够带领他们开疆扩土,让商朝的疆域大于夏朝,因此说完这句话,补充说:“或许这些宵小,在给我们提供开疆扩土的机会,大王不可放过。”
“不错,夏朝的祖先禹和启,能够开疆扩土,壮大声威,商朝为什么不能,大王的人格魅力,智慧和勇力都不输给禹王和启,当然应该有所作为。”仲虺没等汤说话,表达了支持伊尹的想法。
看见两个主要的干将都不怕打仗,都希望他更有作为,汤就像打了鸡血那样的兴奋起来。当初正是仲虺和伊尹的前后到来,让他对推翻夏朝充满了信心,增强了欲望,现在他们的表态告诉汤:三个人的想法切合在一起了,汤知道,当三个人的想法吻合的时候,就是他可以拿定主意的时候。
“两位爱卿说的不错,历史给我们机会,为什么要放过?不过是不是立刻采取行动,孤要等一个人回来,不过我们现在可以做出征的准备工作。”汤对两位重臣说。
“大王是在等傅聪的消息?”伊尹问,自从在运州一别,傅聪自报奋勇去越国查探消息,已经走了半年时间。
“不错,孤相信付爱卿就要回来了,他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准确的消息。”汤信心满满地说,按照一般规律,出去查探消息,就算路远,三个月时间足够了,而傅聪走了半年多了,至今音信杳无说明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查探,而是深入实地考察了。“仲爱卿可以去知会费晶将军,让他做好出征的准备,筹集粮草器械,如果孤估计的不错,仗一定会打。”
汤之所以这样肯定,首先是他想打,其次是对形势的估计,这些年,因为桀的昏庸,夏朝周边的国家、部落普遍得到了发展,瞧不起夏朝是普遍现象,而他们商朝刚刚立国,国内不稳,经济没有真正恢复,对于有野心的国家和诸侯,这是不错的时机,那么汤就是要利用他们的错误判断,师出有名,为后代扩大疆土,稳定政权,所以他才笃定要打这一仗。
两位重臣看见汤下定决心要打仗,分别去准备了,仲虺去军营和费晶商谈,准备大军出征需要的物资。伊尹则去找个人,感觉这个人到了出山的时候,他要找的这个人是葛平和屈非的儿子。葛平和屈非因为看见桀的胡作非为,知道夏朝走下坡路,辞了官职,来到商邑,后来被汤知晓,得到了重用,但是两个人都寿命不长,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人世,他们的子女则定居在商邑了,只是没有出来做官,别人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本事,只有伊尹眼睛盯着这两家,他相信,凭他们两家深厚的家底,后代不会差,因为辈分不同,两家的子女分别以叔叔的称呼叫伊尹。在伊尹看来,两家各有一人是大才,将来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虽然他们现在年纪不大,阅历不够丰富,但是因为家学渊源,根基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葛平的儿子中,**叫葛燕,长的眉清目秀,看起来像是偏偏地富家公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继承了父亲葛平的衣钵,喜欢军事和武艺,本身因为家学的原因,武功根基不错,加上勤学苦练,天赋异禀。日复一日在进步,后来偶然间,去山里狩猎的时候,遇到了隐居此地的江湖高人黄山大侠,基数,基数看见葛燕的第一眼就喜欢的不得了,年逾古稀的他,正愁要把一身绝世神功带入坟墓,眼前出现了根骨极佳的练武材料,当然不肯放过,就收葛燕为徒弟。葛燕看见了如此高龄的基数,身轻如燕,手中的蘸银枪使动起来,如巨龙闹海,知道他是世外高人,就虚心下拜,成为黄山大侠的关门弟子。黄山大侠原来属于松山派的,和前代掌门人是师兄弟,因为无意中来到黄山,看见这里景色宜人,是个修道出家的好去处,就在飞来峰下找了个山洞,退出松山派,自创了黄山派,武功大成之后,下山行侠仗义,一次在和官府衙役争斗中,被徒弟出卖,受了重伤,幸亏功底深厚,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结果看破人生,来到商邑长城外的熊莱山隐居修炼,到了晚年把一切看破,心胸豁达,不再抑郁人生,因此活到高寿,也是师徒有缘,能够在此相认。有了这样的师傅指导,葛燕的功夫当然是有如神助,一日千里。俗话说: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汤要出征,就是最好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伊尹决定帮助葛燕走上仕途,像他父亲一样,在军旅中大放异彩。
另外那个屈非之子叫屈无,专门研究帝王之术,年纪不大,但是眼界之宽,心胸之深,实属罕见,是个不错的治国之才,一旦时机到了,伊尹准备让他出来做官。
伊尹这次的目标是葛燕,因此先来到葛家。见到葛燕之后,伊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然后告诉葛燕,准备把他引荐给汤,问他是不是愿意出山,建功立业。拥有一身武功,又有军事头脑的葛燕,当然不愿意把一身本事埋进土里,能够跟随汤去战场建功,哪里有不肯的道理,立刻表示同意。伊尹得到了葛燕的回答,第二天早晨来到王宫,就把葛燕的事对汤说了。
汤听后感觉奇怪,心说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去投军,朝廷不止一次招募新兵,他不是没有机会的。
“大王,凡是有大才的人,都不愿意从零开始。像臣这样愚不可及的人,不也是见到大王之后,才真心实意地为大王服务的?”伊尹说。
汤想想伊尹的话,感觉有道理,就笑了说:“也对,丞相是想让他直接进入军营,还是留在孤的身边?”
“当然是跟随大王,可以在大王身边学到很多东西,还可以做大王的保膘和幕僚。”伊尹说,他当然要给葛燕找捷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