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6章 福建罗源案
结果,“往返开导,该教士亦自知情虚,渐萌悔悟,新旧九案,一总议结,借赔修经堂等名色,说明偿银七万两,黔省先交现银3000两,下余67000金,由各省协黔饷内,分拨给还。”
不久,任国柱也病死,由李万美接任贵州主教,由崇实派各员与其逐条会商,议定合同,各持一份为据,发出照会结案。
遵义教案,于1871年1月宣布结案,如下——
傅有沅,纠众抢夺,罪应处死,业经拿获讯明正法;
教民杨希伯,挟嫌逞凶,激成众怒,致将天主堂打毁,殊属不法,发极边烟瘴充军;
主祭杨树勋,与杨希伯争殴,酿成巨案,亦非寻常肇衅可比,拟请杖二百,流二千里,分别发配,折责安置;
贵州9起教案,共赔银7万两,由崇实、曾璧光联名咨函各省在协黔军饷内拨67000两交李万美,其余3000 两由贵州筹办。
贵州系列教案,暂告一段落。
另外,与台湾凤山教案相表里的是:福州罗源县教案,凤山教案因庞杂导致英舰驻扎安平港而圆满解决,但福州罗源教案就只修不赔、坚决抵制收场了。
罗源教案,发生于1869年6月20日,时间在凤山教案次年,会办两案的双方中高层人物完全一样,出事的罗源教堂主教,也是胡约翰,英国教士。
罗源教案的起因,说不上什么,细作也。
罗源县,位于闽江北岸,有天然深水港湾,距闽江口约50公里,南岸属连江县。
罗源县民心,素称纯厚,但自胡约翰来到后,"教民恃有护符,渐与民人各分气类,时有龃龉",所以成了元凶万人敌。
6月间,教民薛声扬、林良辉2人到厉坛游玩,此后乡民即发现:坛内所供神象头颅,不知去向。
顿时,乡民议论纷纷,欲往罗源教堂理论。
知县陆如琨,怕生事端,立予禁止,并派员弁前往排解,众怒才稍微平息。
但没维持多久,6月20日下午,不出所料的话,又是端午节,地保黄长春来见陆县令,面禀如下事由,说~~
这日耶稣教堂礼拜,乡民稀奇,多往观看。
教民薛声扬,因听到围观乡民议论奉教之非,遂将一王姓乡民抓去跪审,问奉教何非之有?
不说就打,王乡民怕痛,只好乱说一通…
这还不算,社庙当时正演戏,有个教民故意将神烛倒燃,被看戏乡民群起攻讦,还被执往教堂,争论是非…
陆县令没听完汇报,立即起身赶往教堂主持现场争论。
不料,赶到时,因围观者太多,已将教堂挤倒,薛声扬家房屋也被打毁,哪有什么理论场面?需要他来主持?
众人出手后,早已散去,消失在风中,徜徉到云里。
事发后,胡约翰要求陆县令缉拿滥事各犯,赔偿损失6184元洋银。
县令哪敢断洋案,只得老老实实具报总督英桂。英桂这人,咱们也已知道了,前面的凤山、川石山2案也是他断的。
他断案有个特点,就是一面一面,即一面派员去现场调研报告,一面再上报总衙,恭候谕旨。
这时间就老长了,没2周年根本结不了案。实际过程咱们也知道了——
高层是,总衙对公使;
中层是,督抚对领事;
基层是,特派对主教。
县令,不过出马维持秩序,捉拿几个双方从犯而已,连主犯都不敢动!
动了,就没好果子吃,前述川黔教案,下了那么多道府,他陆如琨县令算个什么?
所以,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也就个七品芝麻官,插科打诨而已,想得开就天天饮酒混日子,想不开的话就天天为民做主,结果还不如回家:卖红薯。
英总督煞费苦心,为解罗源教案先后委派张继耀、丁嘉玮2员大将现场办公,时间已到了1871年7月份,彼岸的凤山案都已了结2年,此岸的罗源案还在激烈冲折。
连大英公使都换了2任:阿礼国、威妥玛,罗源案团转3周年竟还没结。
首先是,高层双方收到的罗源教案报告,事由截然相反,因而下的谕旨是:针锋相对。
其次,中层冲折,不断翻新,反反复复,没两次是完全相同的,导致的高层谕旨也上上下下,没个定信——
罗源教案当年底1869冬,阿礼国回国卸任,中途到福州,领事星察理向他汇报办案进展,如下:
1特派张继耀早已回省,
2滋事首犯一名未获,仅将从犯3人拿禁,
3当场主谋之乡绅未予查讯,
4地方官且欲减少赔银,“与教士原开数目大相悬殊”。
这阿礼国当然不干了。
新公使威妥玛接任后,即引《中英天津条约》第8款提:罗源距省不远,但该县“事前失防,事后失察,例应两咎并处”。
对此,总衙于1870年3月18日复照,予以驳斥,道:“所谓保护者,指名系安分无过之教民,若教民违犯中国律令,不能安分无过,仍由地方官惩办。”
就是要严惩教民首恶薛声扬。
英桂加派局员丁嘉玮往罗源,由张丁2员查询、提讯,“取有确供”,终得薛声扬爷爷薛振智大义灭亲、堂供画押:薛声扬确实毁灭神像、捉人审跪。
证据确凿,案情突破,1870年5月结案如下——
1被乡民挤毁之教堂,经勘明原系三小间,栋梁、楹柱、椽板均未受损,所毁仅只门窗、土壁、瓦片,修葺费约需900元;
2另加油漆费100元,堂内器具损失:240元;
3教民林求成等6人损失,估计260元。
一、合计:3项赔银1500洋元,由星察理转交胡约翰。
二、教民薛声扬,以及挤毁教堂时在场附和的叶千等人,均予枷杖,即打屁股、游街。
因领事星察理强烈抗议,英总为了缓和,将陆知县撤降,理由:未能先防,咎无可辩,内准降补。
基层县衙,除了应付动粗、恺切开导外,完全在等上峰英明决定,没想到七等八等,等得这结果:
官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