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故事第五十六章
商朝故事第五十六章,看见解决了赤龙城的问题,汤就命令傅聪,率领从老鸭嘴回到赤龙城的主力部队,秘密出发,驰援无量和葛燕,自己则等待其余六家诸侯的投城,虽然他不能肯定卜良子派出的人,是不是能够说服六家诸侯,但是他只能这样做,因为他的手里,一共就这些士兵,而越国君臣是不是能够投降,很大的关键就是朝廷能不能够给予对方沉重的压力,如果仅仅靠无量率领的,不到五千的士兵,无论如何是不够用的,汤只能又一次冒险。
这次率领部队南征,从一开始就兵力不足,但是凭着汤的足智多谋,以少胜多,每一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所以汤还要照着葫芦画瓢,又一次在赤龙城外大摆空城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六家诸侯看破汤的空城计,联合起来对付汤,汤一定大败,只是汤在赌,六家诸侯已经被朝廷军队的节节胜利吓破了胆,不敢和他对垒,所以在没有得到六家诸侯臣服的消息之前,就把身边的主力部队派了出去,他的目的当然是鱼和熊掌都要。
事实证明,一个人足够聪明,博学,有胆略,一定可以抓住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胆略超常,所以才敢于高举义旗,推翻夏朝,谋略足够,所以才能够在弱势的情况下,打败夏朝,现在,他的决定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就在卜良子派出劝降大使的第三天,六家诸侯全部来到汤的中军大帐,像汤投城,汤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是命令七家诸侯,每家出动一千士兵,由他们亲自带领,跟随他去攻打越国。汤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怕他们出现反复,另外一方面也是给越国增加压力,制造朝廷军队强大的声势,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七家诸侯当然不敢不服从汤的指令,按照汤规定的时间,集合了人马,跟随汤去征讨越国了。
再说无量率领的大军,快速地来到了费斌城下,这个时候,越国如果突围是可能的,虽然城里的士兵战斗力不如商朝军队,但是拼尽全力,是可以突围的,毕竟费斌有四座城门,无量的士兵人数不够,不可能把每一座城门都封锁住,但是越王赤龙子没有这样做。第一,他舍不得抛弃都城。第二,看见无量的人数不多,认为无量没有能力打破城池。第三,他相信,别的郡县听说都成被围,会来勤王,因此,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就是命令城里的百姓加固城池。浪费了最为关键的突围时间。无量因为人数不够,加上没有得到汤的旨意,也没有攻城。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几天,一天早晨赤龙子起床后,在侍卫的簇拥下,在谷丙等大臣的陪伴下,来到了城墙上,结果看见的情景让他悔断了肠子,因为傅聪率领的第二批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原来能够突围的城门,被新到的大军堵死了,至此赤龙子明白,汤是想要自己的命了,心理说不上有多么沮丧。但是更让他迷惑的是,无量已经得到了增援,但是并没有攻城,仿佛他的目的是把他困在城内,但是这样做并不合乎情理,因为,费斌城里粮草储备足够,支持个几个月时间没有问题,难道商朝的军队要一直在城外住下去?这同样不合乎道理,因为朝廷的军队需要吃饭睡觉,这里的气候潮湿,朝廷士兵能够适应这里的气候?粮草能够及时到达?
就因为这些猜测,赤龙子虽然看见了无量的部队增加了兵力,还是没有放在心上,在他想来,商朝的军队越多,粮草问题就越大,当商朝军队粮草不济的时候,自然就会退兵,或者当自己治下的郡县援兵到达的时候,商朝的军队也会撤退,这个时候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动员城里可以战斗的男人,加入抵抗部队就可以了。就因为这样的思维,赤龙子没有做任何突围的准备。哪知道一个星期之后,汤率领围攻赤龙城的部队,外加诸侯的部队也到达了,整个费斌城外,剂挤轧轧全是帐篷,晚上吃饭的时间,城外烟雾缭绕,几乎遮盖了天空。不仅如此,一批批运送粮草的马车,络绎不绝地在城外运动,一座座临时粮仓建了起来,仿佛汤把整个商朝的军队,粮草都搬了过来。
赤龙子没有办法淡定了,如果汤真的采用围困战术,费斌城里几个月之后就会弹尽粮绝,那个时候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当然,赤龙子不知道汤使用的是障眼法,他不可能长期围困费斌城池,那些运送粮草的马车,其实一共没有多少,只不过是它们在循环运动,给赤龙子造成商朝的粮草源源不断地往城外运来。至于新建的粮仓,自然也是假的,粮仓建好之后,并没有往里面运送粮食。但是这种树上开花的办法,对对手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汤正是知道这一点,才采用了这种挤压似的办法,来摧毁赤龙子的心理。
赤龙子果然害怕了,连日连夜召集大臣开会,研究是突围,还是固守城池,或者是投降。就在这个时候,汤又祭出了厉害的杀手锏,让七家诸侯的当家人在城下喊话,劝降,这些人原来都是依附他的,为了不被朝廷消灭,他还派出了大军来支援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人如此快就变脸了,和商朝站在一起来对付自己了。愤恨之余,赤龙子感觉的是心寒,因为他明白了,城外后来多出来的军队,多半是七家诸侯的队伍,否则,汤又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怎么在顷刻间,带来这样多的部队?如此一想就明白了,为何汤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过来,既然七家诸侯投靠了汤,有了他们做后盾,汤当然就不缺粮草了。
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因为所有的希望都消失了,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一味抵抗不是良策,就在这个时候,汤派人喊话了,要求他三天之内给予答复:要么投降,要么破城之后,越国所有的贵族,官员都被灭族,费斌城里的男女老少被罚做官奴。灭族,罚做官奴,那一条都是要命的,而且赤龙子相信汤能够做出来。因为当时的国家与国家的战争,部落与部落的战争,做出这种事情是平常的。
怎么办?赤龙子惘然了,只能召集手下的大臣研究,毕竟这件事太大,事关所有贵族和官员全族的存亡。原来信誓旦旦要和城池共存亡的某些大臣不说话了,毕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况且就算他们自己愿意这样做,他们的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也不愿意做陪葬,因此所有的昂扬士气都哑了,朝堂上出现了死一般地寂静。
赤龙子看见这样的情景,心理明白,大臣们胆怯了,战心没有了,连武将都不肯发声,这个仗是没有办法打下去了,就看看右丞相谷丙,因为他是最懂自己心思的人,也是朝堂上,唯一和商朝军队打过仗的大臣。
“大王,眼下的国家陷入了绝境,想保全越族,只有一个办法——投降。”谷丙在接收到赤龙子眼神的一刹那间,没有犹豫就说出了心理想说的话,正因为他和葛燕的部队交过手,知道朝廷的军队有多么可怕,商朝的将军有多么了不起,越国是没有能力进行匹敌的,如其被对方破城,氏族遭到屠戮,不如主动投城,还可以保全性命。
“丞相说投降,你们怎么认为?”赤龙子不想一个人承担耻辱,所以问大臣们。
大臣们都不傻,看见大王没有了战心,丞相喊出了投降,齐声符合了,就这样,越国投降了,被汤的障眼法吓坏了。汤的这招釜底抽薪,后来被很多军事家采用过。先把架势拉足,做出你不能不恐惧的样子,直到你的心理被击垮,到了那时,除了高举白旗,没有别的选择。
最后是谈判,汤派出的代表是傅聪,这是个又狠又硬的角色,赤龙子真正知道什么叫对手了,因为越国的代表是谷丙,在傅聪面前,他连腰都直不起来。傅聪按照汤的意思,首先提出的条件是:取消越国国号,把现在的越国分成五个州郡,分别设置州郡官员,名义上归赤龙子管理,赤龙子由王变成候,官员由朝廷指派,职务升迁赤龙子没有话语权,就是说,人事权利属权归朝廷。赤龙子这个候实际被架空了,越国的教化权利归朝廷,朝廷每年派负责教化的官员来越国,宣讲商朝的道德,信仰和风俗,主体语言使用商朝的官方语言。各个州郡不可以设置军队,可以设置警察,而警察的最高管辖权在刑部,剩下的诸多权利还有很多,尤其是税收权利归赤龙子,因此傅聪提出的条件虽然苛刻,赤龙子派出的谷丙还是同意了,他认为只要有了税收,赤龙子就可以给官员发放俸禄,官员就仍旧会服从赤龙子指挥,至于教化什么的,屁用没有,原来的越国,根本就没有这类官职。不设军队是怕造反,谷丙觉得赤龙子不会造反了,因为商朝实力太过强大,商朝大王太过厉害,造反就是找死,所以,有没有军队无所谓了。
最后协议签订之后,赤龙子率领越国的文武大臣以君臣之礼去叩拜汤,汤的南方之行算是结束了,历时半年,汤平定了七家诸侯叛乱,灭掉了越国,功德圆满。汤的这个举动,震动了整个商朝的邻邦,这些邻邦至此才知道,原来以仁德著称的汤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杀伐果断,军事谋略惊人,哪里敢不惧怕?因此,很多外邦主动派使臣入朝朝觐,甘愿听从商朝的号令,年年进贡,生怕惹恼了汤,大兵出动,朝堂不保。
汤率领大军凯旋,回归谷熟的时候,仲虺,伊尹率领文武大臣,远出十里迎接,一路上,自愿迎接的百姓络绎不绝,把谷熟城外的空地都占领了,这是灭亡夏朝,汤回城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因为这次汤并没有带伊尹等高参,独自谋划了整个战争,而且仗打得漂亮,赤龙城和费斌都是没有经过流血拿下的,因此大家都觉得汤是神,是无所不能的神,当然都想看看汤的模样,想知道他们的崇拜者是不是有上苍附体。
汤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场面,只能是苦笑地摇摇头。
八
汤班师回朝后,接连召开了几天的庆功会,冬天到了,随后就是过年,因为汤的赫赫战功,原来留恋夏朝,对汤不大买账的一些诸侯,都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汤找他们算账,因此准备春节的时候,进京拜见汤,交个投名状,混个脸熟,保住禄位。汤的战绩让这些诸侯胆战心惊,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一个看起来面善,温文尔雅的大王,行军打仗如此的**,善于谋划,和这样的大王做对头,就是找死。当然,周边的邦国也准备利用春节的机会前来朝拜。
刑部总捕头派往各地的探子,早早就把诸侯的动静送给了飞扬,飞扬不敢怠慢,第一时间把信息报告给了汤。去年就因为准备不足,导致来到谷熟的诸侯没有地方住,后来不得已的情况下,朝廷只有包下谷熟的所有客栈,结果还是造成了马料缺少,差点闹出笑话来。因此,汤虽然感觉疲劳,还是不得不打点精神,召集伊尹,仲虺,外丙,终古,辉瑞等重要大臣,商量过好春节的事情。想做好这件大事,首先要有一个总的负责人,汤就命令外丙总负责,仲虺,伊尹作为他的副手,从南方回来之后,汤明显感觉身体不适,一种不祥的感觉袭上心头,所以让外丙多多出头,承担重任就成为必须,因此汤在没有征求仲虺和伊尹意见的情况下,乾纲独断地做出了决定,连外丙也觉得奇怪,但是汤并没有对任何人解释为什么。
伊尹猜出了汤是为了增加外丙历练的力度,但是没有去想汤是在准备后事,因此全心全意地帮助外丙谋划,因为这次的春节和去年有着明显不同,按照各地探子送来的消息,所有得到册封的侯爵,伯爵,还有靠近商朝的外邦使节,或者是他们的大王,都可能前来朝贺,事情虽然是好事,证明商朝建国扎住了根基,证明他们都敬服了汤的天威,但是麻烦也是多多的,首先是给客人住的房子,一定要预先准备好,但是因为汤的王宫本来就不大,容纳不了多少诸侯,所以扩建房屋是必须的,而靠谷熟的工程建筑公司,根本就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因此外丙建议,去临近州县请建筑公司入驻谷熟,因为这件事是火烧眉毛的大事,不能耽误,时间太紧了,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要重新建设高标准住房一千套以上,对于商朝的朝廷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商朝成立至今,朝廷并没有搞过大型建筑,谷熟既没有这个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最后还是伊尹想出办法,去夏朝京城请人。
夏朝的桀当政之后,就不断地大兴土木,因此,京城聚集了相当一批出色的建筑专家,虽然夏朝覆灭之后,部分建筑公司垮掉了,但是留下的建筑人才是不少的,而这批给外邦使节住的驿馆,给各路诸侯住的园林,没有出色的策划师是做不来的。听见伊尹讲的有道理,外丙就以太子的名义,派出手下的官员去了京城,这件事算是解决了。
随后就是修路,谷熟城内的道路状况还可以,但是通向城内的几条城外公路都不够宽阔,路边野草丛生,影响京城的美观。城内现有的市场不够用,还要增加几个临时市场,当然,上档次的酒馆,饭庄同样不足,这些诸侯都是要面子的人,平常的酒肆,饭庄哪里放在眼里。总之,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一句话,为了朝廷的颜面,必须做好。因此,外丙忙的是脚打后脑勺。
但是作为第一主人的汤,此刻却是非常的清闲,任凭外丙如何折腾,不闻不问,似乎这次南征耗尽了体力和精力,每日就是想问题,或者去王宫后院观鱼,看花,摆出了一副老太爷修养身心的架势。其实他心理明白,就算外丙他们,不去做这些外门功夫,该来的诸侯还会来,该想讨好商朝的外邦使节也会照来不误,因为最大的政治仗,他已经打赢了,面对商朝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没有人会闭上眼睛视而不见。他只是动用了部分朝廷的军事力量,就平定了七家诸侯叛乱,消灭了越国,试问,当下的诸侯中,谁的力量能够和朝廷相提并论?哪一家外邦有实力和朝廷抗衡?朝廷的真正威慑力,不在于表面功夫,是看有没有真正地内功。就因为灭了越国,靠近越国周边的国家,部落,纷纷地送来了降表,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夏朝一直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则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这样的实力所产生的震慑是无与伦比的。汤在想,下一步是如何让商朝的经济高度发展,让商朝的民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夏朝的时候,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完成这个任务,远比打赢一两场战争难的多,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够支撑自己把事情做完,也不知道两个儿子是不是同意自己的想法。
汤的志向足够远大,碌碌无为和他没有关系,因此他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儿子和自己的想法有不小的距离,一句话,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是野心。这一点上,恰恰是太甲有足够的野心,但是太甲做事又缺少沉稳和正道,因此,太甲在仲虺和伊尹眼里,是不适合于继承大位的人,对继承人的任命,汤不可能抛弃左膀右臂的感受,所以,只要想到商朝的明天,汤的心情就不好,可这又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浑浑噩噩之中,春节到了,果然和大家预料的一样,靠近春节前半个月,络绎不绝的马车,像溪流一般地走进了谷熟,先来的诸侯都是远道的,或许是担心路上出现意外,耽误了航程,或许是想早一点来到谷熟,享受到汤的单独召见,不管什么原因,去年没有来朝觐的诸侯,今年早早就来朝拜了,从这个时候起,汤开始忙碌起来,对于这些归心的诸侯,汤必须使出政治家的手腕,既不让他们感觉难堪,也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过去的行为无所谓,处理这种事情是需要高情商的,需要政治智慧的,所以,每天忙碌之后,汤感觉疲劳。三天后,汤就把外丙喊进朝堂,不是很最重要的诸侯,就由外丙去接待了。
但是让大臣没有想到的是,春节过后,汤一改懒散,蛰伏的情态,又疯狂地忙碌起来,这次的忙碌主要是修改,重建商朝的各种法律,法规,这种工作是累人的,商朝接管夏朝之后,政治法律方面准备不足,很多法律法规都是照搬夏朝的,运行了几年之后,没有人提出不妥,就是发现了问题,也是小修小补,毕竟任何人都知道,重新制定一套不同于夏朝的法律,实在是劳心劳力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方面动脑筋,连仲虺,伊尹也没有提出过这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当汤准备全面制定商朝的法律法规,所有的大臣都感觉不安,认为,朝廷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大王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修改法律上面?
汤知道了大臣们的疑惑,但是他重建法律,法规的真实想法是不能让大臣知道的,可是如果所有的大臣都疑惑,不解,真正做起工作的时候,势必会消极怠工,因此汤想了三天之后,决定把内心的秘密告知伊尹,汤之所以选择伊尹,而不是仲虺,同样有深意,因为仲虺的年龄偏大,日子只怕不长久,伊尹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时期,一旦自己不再了,稳定朝廷,治理国家要靠伊尹,因此他才决定对伊尹敞开秘密。因此,就在三天后的傍晚,派身边的侍卫,把伊尹秘密叫进后宫。
伊尹虽然不知道汤找自己有什么事情,但是看见汤派贴身侍卫来找自己,旁边没有别人,知道汤有重要的事情对自己说,所以什么也没有问,跟随侍卫走进了汤的书房。书房里,茶水已经沏好,汤一个人面对窗外,似乎在看什么,听见伊尹问好的声音,立刻调转头来。
“丞相,坐,喝茶,这是上好的秋茶。”说完,汤用温和的面孔对着伊尹,又说:“丞相神算,大概也不会知道,孤为什么急急忙忙要重建法律,法规吧!”
“臣的确不知。”伊尹老老实实地说。
“孤这次征南回来之后,身体感觉困顿,孤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再拖了,必须在孤活着的时候把后事做完。”
“大王,您春秋鼎盛,如何说这种不详的话来?”伊尹听见这话,吓出了一身冷汗,顾不得是君臣的关系,不客气地打断了汤的话。因为汤是自己的伯乐,汤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伊尹对汤的感情,早就超过了君臣的感情,因此伊尹希望汤长命百岁,接受不了不祥的话。
“丞相不用害怕,孤不会立刻就走。”看见伊尹颜面失色,汤理解伊尹不愿意自己离开的心情,说这句话的时候,故意笑了笑。“江山总是要交给后人的。但是丞相知道,外丙忠厚有余,干练不足,当然,有丞相辅佐,做个守成大王还是可以的。只是朝廷的事情复杂,孤在的时候,有些烦心的事情,丞相不好决断,孤可以替你做主,但是外丙耳朵根子软,只怕到时候拿不定主意,被小人蛊惑,所以孤才需要给丞相预备好棍子,重修法律,到时候,丞相有了法律做依靠,就不用怕魑魅魍魉了。”
听见汤这样说,伊尹恍然大悟,知道汤在准备后事了,明白汤之所以要重修法律,法规,是为了外丙执政的时候,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去做,如果他不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自己可以作为监督者执行。
“如此说来,大王对太子不放心?”伊尹问,他是一力主张由外丙做大王的,外丙有多大本事,伊尹当然清楚,虽然外丙能力平平,但是做人忠厚,就算以后可能冷淡自己,也不会下黑手。如果外丙不做大王,最有可能做大王的,是太甲,伊尹对太甲的德行一向不看好,当然不愿意在太甲手里做臣子。“臣觉得太子和大王比,能力相差巨大,但是人品贵重,还是可以做个好大王的。”
“太子的品行孤自然信得过,但是他必须有好帮手,所以孤才一定要重修法律,这不仅是为了太子,也是为了帮助太子做工作的大臣。”
话说到这个份上,伊尹当然明白了汤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