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深挖洞
面对小五儿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何承矩并没有任何退缩犹疑,十分坦然地说道:“有些事还没想过,有些事我已有应对方略,比如针对辽兵乘舟一事,我打算让官兵和附近百姓筑堤贮水,水的深度要卡到虽浅却不能步行,虽深却不能行船,外围再种稻田……”
小五儿听他说的有理,便拿出刚才记录用的纸笔,记了下来,何承矩看见,便问道:“兰先生写的什么,可否借我一观?”
小五儿递了过去,众官吏都围拢到何承矩身边去看,见除了记载何承矩思路的文字外,还有几张纸,上面用炭棒画的局部地形图,横七竖八的随意标注了一些文字,只见沟壑相连,形状宛然,中间划了一个圈,似是岛屿,上写“南薰”二字,众人不解,何承矩问道:“这南薰是哪里?淀中并无此岛啊?”
小五儿微笑道:“确无此地,是我拟的庄子名称。”
“给你看看我们画的舆图!”何承矩说着拿出几大张绢来,上面画得详详细细:苇丛、荷叶、边界形状,他指着地形图说起打算开陂溏的地方。
因在路上黄二郎说过这一带降雨集中,春季干旱,夏季多雨,小五儿便建议他在周围堤坝上多引河渠,河渠末端分散到周围数里之内的田野上。淀中水位高时可以分散泄洪,逢旱季时可以浇灌庄稼。
何承矩的想法原本就是脱胎于前朝的屯田制度,当下点头称许。
旁边的官吏也纷纷献言,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何承矩问得小五儿明天还要继续查看淀泊地势,约她同行,小五儿一一应了。
回到借住的庄户家里,小五儿和黄二郎讨论对“水长城”的看法,都觉得目前情形下,何承矩此举不失为守势里的一招妙棋。
小五儿写了一封书信给二皇子,禀报遇见何承矩的始末及打算,让黄二郎明天送到雄州去。又叮嘱黄二郎前面与辽国接壤了,凡事小心。
黄二郎找出那两颗手雷来带在身边,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这个?”
“心急也没用,就这么几个起不到什么作用。”小五儿说:“入秋之前,建好庄子和卫队才是当务之急,必须要抢在辽兵南下打草谷之前做完才行。”
第二天傍晚,小五儿三人从淀上回来,发现二皇子竟然跟了过来。
她先讲了白洋淀这边的情形和自己的想法及顾虑,然后问起雄州情况。
“雄州城治理的极好,兵精马壮,百姓安居,只是,刘福将军也是老态毕现了,去年我见他时还不曾觉得。”赵元僖道,语调渐渐低沉:“契丹是大宋的强敌,边关都是这些征战多年的老将们,田仁朗去年刚卒于雄州城,换了刘将军,如今也是六十多的人了,须发皆白,犹自勉力,恐怕也终将尽忠在任上,每每思及于此,我心中怎能不忧不痛?!”
小五儿沉吟片刻说:“既然这样,怎么不趁老将们还在,提拔些得力年轻干将,跟着在边关锤炼几年,以后也可以独挡一面。”
赵元僖道:“正是如此,我打算将杨延朗调到这边。当年军中比武,杨延朗勇冠三军,和凌峰难分上下。北伐时候,他在西路军中,也十分英勇。我和他有过几次交往,对他印象颇佳,我相信,倘若他有凌峰一样的机遇,必定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小五儿听得直点头,她也见过杨延朗两次,沉静精干,既无世家子弟的傲气也无豪门衙内的浮夸,况且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此人的传说,颇有几个地名与他相关,这绝对不是戏曲和刘兰芳的评书影响所能做到的,民间对他的传说想必也不可能完全是空穴来风。
忽然想起以前二皇子说过,朝廷已提拔重用杨延朗了,便问道:“他如今在哪里?”
“他现在在景州,”二皇子说道,见小五儿一脸茫然,又补充道:“与德州搭界,在冀州一带……衡水之滨,你不会不知道吧?”
原来在衡水,小五儿纳闷道:“那里不是前线,为何会在景州?”
二皇子说:“北伐失败之后,东路军大败,辽兵顺势南下,直打到了德州地面。后来数次南侵,从西路沿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地带,定州—镇州—邢州一路南下,放兵大掠,又从东路青州—沧州—蓟县回幽州,因而景州虽不是边疆,却也要派将官守护……”
说到这里二皇子的脸色阴沉下来:“你自不会知道,每年秋冬之时看边关急报,敌兵铁骑在我大宋土地上纵横践踏,北疆一线州城各自为战,不能互相守望,百姓涂炭,我心中便如火焚,却又无计可施……”
沉默片刻,小五儿便劝慰他说:“倘若有了水长城,东路便会受阻,想必可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可是,西路压力便大了……可以在西路平原上人工挖些陂塘吗?便是旱坑旱沟,也可起到阻挡的作用,况且夏季能够积贮雨水,改善当地环境,有了水可种植一季水稻,到了冬天……”小五儿一时词穷,便扭头问锦书玉簟:“冬天水田里种什么?”
锦书说:“冬水田不种粮食,只养些鱼虾鸭鹅,并贮蓄雨水。”
小五儿纳闷道:“太湖县水稻也只种一季么?不是南方水稻一年三四熟吗?”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小五儿见状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见二皇子怀疑地望着自己,忙抢先说道:“殿下,当初我拜托你从周围国家收集植物种子,后来收集了多少?都有什么物种?”
二皇子恍惚记得是有这么一回事,早被自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当时安排了没有都没印象,忙顾左右而言其它:“这事以后再说,接着说水长城!啊,这个,西路也要广设城堡,契丹骑兵呼啸而至,却不擅城战,大宋步兵百姓更擅长守城。”
小五儿心中一动,说:“‘高筑墙,广积粮’?其实咱们也可以建地下长城!城堡外的老百姓们无处可躲,有了粮食也无处可藏,怎么不挖地道,辽兵来了就藏起来……”
二皇子眉毛一挑斥责道:“荒唐!万一被辽兵堵住洞口,岂不是想跑都不能?真是儿戏!”
“我这不是玩笑,”小五儿笑着分辩道,说着话取了纸笔,开始画,“怕堵,多开几个洞口,怕憋闷,设通风口,怕烟熏,设岔道,怕水,设排水洞,还可以设瞭望口观察敌情,设翻板机关……”
赵元僖陷入了沉思,片刻后沉吟道:“也不无道理,待我再详细谋划一番,早些休息吧,明天一早,我与你一同去淀上查看。”
何承矩见了二皇子,少不得又重新汇报了一番,说:“臣以为此计可行,不必大张旗鼓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只是垦田一般,不会引起契丹人注意,因而他们也不会来阻扰,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可能就已经完工了。”
赵元僖原本无从下手,此时也觉得豁然开朗,大大夸赞了何承矩一番,之后建议道:“北疆一体,东路建了水长城,辽兵南下西路便是首当其冲,西路也要广植林木,多建陂塘,人为地改变平原地貌,这些陂塘既能为兵家所用,也能贮集雨水,防旱抗涝……还有,你上书的时候问下南方可有一年多熟的稻谷。
另外,西路要补充兵马,且战线前移,调集勇猛善战的将领到威虏军(遂城)、静戎军(徐水古称梁门),像杨延朗等年轻将领最好。西路还要多建城堡,坚壁清野。此外,没有城堡的村庄,让百姓挖地道以避辽军,贮备粮食……”
何承矩是个十分负责任的官员,听完赵元僖的话后,在舆图上仔细研究了兵力布置,看了小五儿仿制的冉庄地道图,。又将有疑问的地方一一问明白了,才对赵元僖拱手道:“殿下果然高见,倘若此举成功,北疆将少受践踏,百姓又多收米粮,臣钦服!即日便拟本上奏。”
赵元僖满面春风地说:“这都是何副使的功劳,我只是稍加补充而已。”
开建陂塘的事交给了何承矩,建庄子的事交给了黄二郎,赵元僖带着小五儿等人回雄州,打算从他暂住的宅子里试挖地道。
刘福派了一队士兵给二皇子,这些士兵十分勤奋,轮番下洞挖土,三天之后,已挖出宅子的范围,估计再过两天,就能在宅后僻静小巷子里挖出洞口了。
小五儿正写写画画地和赵元僖商量如何扩展地道,忽然听得洞中一阵怪叫,正在洞里挖土的两个士兵从洞中爬了出来,一脸恐惧地叫道:“我们挖到神仙洞府里去了!”
众人大惊,士兵校尉一时忘情,不觉骂道:“三麻子,你他娘的又混说,哪里有什么神仙洞府?!”
赵元僖也顾不得计较他们的失仪之罪,接口道:“是呀,到底怎么回事?慢慢说来。”
三麻子说:“我们挖着挖着前面就空了,出现了个洞口,里面有灯光,我探头进去一看,里面好大一间房,青砖铺地,炕上铺的锦缎被褥,放着一张炕桌,有两个小孩儿正坐在炕上玩!”
赵元僖问另外一个士兵:“你看到什么了?”
那个士兵一脸蒙圈地说:“我什么都没看到,刚看见前面有个洞,听三麻子说有妖怪,就跑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