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夏朝传说

商朝故事第六十八章

商朝故事第六十八章,朝议的结果,一切在伊尹的预料之中,虽然伊尹认可太甲的建议,但是并没有表态支持他。因此,散会后,伊尹第一时间来到军营,和无量商量,提醒无量:围绕山贼的战争,看似简单,其实麻烦多多,大王要出兵围剿,作为三军主将,他不能反对,但是可以对大王说:对付几个山贼,用不了大将军出马,派出偏将,率领两千士兵足以。自己千万不要领兵。

无量在外丙决定出兵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堂堂地商朝帝国的三军统帅,如果率领大军去围剿山贼,胜之不武,没有人会去唱赞歌,大家会认为,胜利是必然的。可是遇到挫折,那就不仅仅是丢脸那么简单了,多年的战争荣誉可能毁于一旦,因为无量知道,土匪们,十有八九不会和朝廷大军正面对阵,如果他们躲进几百里大山,他就是率领十万大军,也如孤舟落入大海,只能溅起几束涟漪,这样的战争打不打没有意思。因此,听到伊尹的提醒,顿时知道伊尹爱护自己的内心强烈,身怀感激地说:“丞相的好意下官明白,下官知道怎么做了。”

果然,外丙的旨意下达到军中之后,无量非但自己没有领兵,连葛燕都没有派去,只是派出了另外一个叫蒙学的副将领兵,这个副将是正宗的王族,和太甲关系不错,因为出身高贵,性子高傲,在军中,除了无量,任何人的账都不买,跟随汤南征的时候,还是校官,因为立下不少战功,被汤提拔为将官,做了无量的助手。这虽然是汤有意栽培王族子弟,蒙学本身的武功,战术能力不错,有傲气的资本。无量虽然不喜欢他,但是因为他是正宗的王族,不敢轻视他,同时知道他喜欢打仗,急于立功,未来,可能接自己的班,压过葛燕,成为三军主宰,决定给他这个机会,所以请示了外丙之后,就派蒙学领兵出征了。

蒙学领兵出征前,太甲曾到府里看望过他,提醒他此刻出征要慎重,不要急于立功。他嘴上说答应了,心里是另外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区区一千多人的草寇,带兵的主官又是桀的外甥邵亮,根本就不可能是自己的对手,马到成功是一定的。自己率领的是朝廷的正规军,人数多于对方一倍。桀自己就败在汤的手里,他的外甥好不到哪里去,打这样的仗,就等于是去捡功劳,用不到小心翼翼。

其实不但蒙学不理解邵亮,朝廷中,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伊尹对他有个基本判断,那是从他所作的事情分析得来的。伊尹认为,邵亮作为桀的外甥,晚辈,属于外戚王族,就王族而然,关系不算远。但是桀在失败之后逃走了,邵亮没有跟随,而且在桀失败之后,主动隐居深山,还能够收罗一帮姒族遗民,这本身就说明他是有政治抱负的,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头脑不会差,而且这些年来,他一直得到旧京城里某些贵族的支持,这本身也说明问题,因为贵族不是傻瓜,不可能把大把的银子扔水里,一定是看好了邵亮身上的闪光之处,所以才会支持他。伊尹凭这两点就断定,邵亮这个人不简单,所以才暗示无量,不要亲自领兵,毕竟,无量属于靠近自己的领兵大将军,伊尹不想让他受伤。

那么邵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伊尹的判断是不是正确?

邵亮是桀妹妹的孩子,只是后来,当桀变得越来越昏庸的时候,他们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了,因为桀的妹妹,眼看着桀胡搞下去,江山不保,当然要劝谏,这个时候的桀,最痛恨的人,就是阻止他享受,胡闹的人,所以,两个人的关系紧张是必然的,邵亮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可能是母亲的优良教育,从小就学了一身本事,桀虽然对妹妹讨厌,但是不讨厌外甥,对邵亮越来越出息的做人倒是欣赏。在他十六岁那年,让他做官了,虽然官不大,也算有了历练的机会,到了邵亮二十岁,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汤起兵和桀大战,立国四百年的夏朝,顷刻间崩塌了,邵亮高傲的心,瞬间沉入了湖底,但是他没有选择和桀一块逃走,而是隐居起来。后来看见煊赫一时的姒族,成为了过街老鼠,一方面痛心,一方面不甘心。躲入深山,秘密召集流民,建立自己的王朝,目的么?当然希望有一天恢复失去的江山。在王族,贵族遗民**支持下,他组建的姒族武装越来越壮大,后来居然有了千人以上的规模,但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打家劫舍,也不攻城略地,所以没有引起朝廷注意。

这个时候的邵亮只做两件事:一个是仍旧招募对商朝不满的姒族子弟,壮大队伍,一个是训练手下人的军事技能,因为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他领导的氏族要和朝廷军队刀兵相像,因为,朝廷不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他们自己也不可能永远得到贵族们的资助,出现任何一种情况,和朝廷军队交战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军队的训练一刻都没有放松。他们的武装,因为不需要种地,做工,军事训练成为手下人唯一要做的事情,因此从实际上说,他领导的这支武装属于职业军队。就当时地方的军事力量而然,他的势力不算小。汤建立商朝之后,延续了夏朝诸侯不能拥有军队的传统,各个诸侯只能拥有军队性子的民兵,数目是严格控制的,因此,一般诸侯控制的武装力量,比不过邵亮的武装。邵亮之所以没有攻打诸侯,攻城略地,一方面是物资方面有人资助,不需要去冒险,另外一个方面,邵亮感觉力量不够,现在攻城略地,占据一方,朝廷会派大部队来围剿,自己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不可能是朝廷军队的对手,所以还需要卧薪尝胆,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商朝自身出现问题,或者是遭到外族入侵,或者是有了边关战争,朝廷无暇它顾,那时候机会就到了。哪里知道,外丙突然做出了拆分旧京的决定,几家主要的贵族,给他们断供了,这样一来,部族就失去了造血功能,所以,不去抢劫,部族可能饿死,因此在万般无奈之下,邵亮决定部族出山去抢劫,在朝廷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多多聚敛钱财,维持持久一些的给养,因为朝廷一旦封山,他就没有机会进抢劫了,尤其是粮食布匹一类的生活必需品,必须多多储备。

虽然也有人提议去攻占城镇,凭他们现在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办到,但是被邵亮拒绝了,因为他明白,攻占城镇的确可以,但是守不住,等于自己主动钻进笼子,到时候只能是被动挨打,而他们要想生存的长久些,大山才是坚固的城堡。只要物资不匮乏,朝廷军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因此,眼下的第一需要,是多多地屯聚物资,这样才可能打持久战。

邵亮的这个想法,第一时间被伊尹估计到了,后来太甲也算计到了,两个对头在这件事上,意见完全一致:招安为上策,但是却遭到大部分官员的反对,最后被外丙否定了,出兵围剿成为唯一的国策。当邵亮听说朝廷派出了以蒙学为首的两千士兵来攻打自己,心里明白,对方人数多于自己,武器装备好于自己,后勤补给优于自己,蒙学的身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大军,硬拼是玩火,因此做出了避战的决定,所有的部队,家属和孩子都进入琅琊山。

琅琊山的山势虽然并不是十分高大,但是和回龙山,魔古山相连,绵延数百里。山上树木茂盛,杂草丛生,不是长期生活在山上的人,进入山里容易迷路,抬头看不见太阳,低头就是草木,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大部队作战。邵亮的战术是持久战,最后拖到朝廷军队受不了,自己撤退。为了疲惫朝廷军队,他派出了一支百人的精悍部队去迎战,双方刚刚接触,小部队就往山上跑,蒙学的军队在后面追赶,把他们往深山里面引,最后用伏兵射杀蒙学的部队。

蒙学虽然性子高傲,脑袋并不差,带着部队来到琅琊山后,并没有上山,而是扎下了营寨,派士兵喊话,骂仗,希望激怒邵亮下山和他们决战。喊了一个下午,山里面没有回声,蒙学明白了,邵亮不敢和他的部队正面交锋,当然,他也不敢驱赶部队进入大山,就埋锅造饭,想明白了打法再说。经过一晚上的思考,蒙学决定,大部队不能冒险入山,亲自带着卫兵走进山里,进入山里后,蒙学明白,自己的决定正确,山里数目钻天,草木茂盛,几步之外看不见人,如果大部队冒然走进山里,容易遭遇伏击。下午就下山了,命令士兵找到当地的山民,询问上山的路径,最后让山民,带着部分士兵去探路,当然,能够发现蒙学的部队最好。自己带着大部队在山下守株待兔。

两天后,派出的士兵果然找到了邵亮部队的营地,而且他们的家属也和部队住在一起,蒙学喜出望外,因为部队和家属住在一起,他们正好可以把对方包饺子,邵亮的部队因为要保护家属,战斗力会打折,这样的机会不会放过,蒙学命令士兵饱餐一顿,带上干粮,轻装前进。在探路士兵的带领下,两天后果然来到了邵亮部族的营地。邵亮的营地驻扎在半山腰,这让蒙学感到困惑,因为他的部队必须仰攻,邵亮狡猾,这片地区没有树木,只有杂草,但是杂草是藏不住人的,想偷袭困难,包围更不可能,因为这是一片很大的山包,蒙学不知道需要绕多大的弯才能够来到邵亮部族身后,而且后山的情况,如果和前山差不多,就是绕到了后山也很难起到偷袭的作用,因此蒙学决定强攻。挑选了身体状况最好的五百士兵,组成了第一梯队,大部队随后跟进,就这样,战斗在下午开始了。

老实说,蒙学的军队突然出现,打了邵亮个措手不及。在片刻慌乱之后,邵亮镇定下来,派出了三百人的阻击部队,其余部队掩护家属,身背必要的物资转移,因为邵亮知道,家属能不能保全,关系到军心能不能稳固的问题,所以,即使牺牲部分有生力量,也必须保护家属安全突围。

邵亮决定自己率领阻击部队阻挡蒙学的部队,他们并不需要阻拦多长时间,因为只要家属离开了营地,很快就会进入大山里。

邵亮率领少数阻击部队列好了阵势,双方交战很快就开始了,蒙学部队因为是从下往上攻,地形是坡形阵地,对攻击部队不利,邵亮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地势有利,居高临下,强攻硬弩发挥了作用,虽然射杀的命中率不高,但是迟滞了蒙学部队的进攻,后来当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蒙学部队的五百士兵死伤了一百多人,如此一来,双方的兵力差不多了,但是在士气上,邵亮的部队占优。这些士兵因为不愿意服从商朝的统治,算得上是为复国而战,何况还肩负着保护妻儿老小的责任,因此人人拼命。况且,他们是以逸待劳,而蒙学的士兵没有拼命精神,加上仰攻,体力消耗远远大于邵亮士兵,因此,双方接触时间不长,蒙学部队就死伤累累,支持不住了。

蒙学当然发现了这个情况,又气又急,气的是,朝廷的正规军,居然打不过山贼。急的是,如果被阻挡时间过长,士兵家属就会逃的无影无踪了,面对这茫茫大山,一切必须从头做起,因此就不顾将军身份,带着自己的亲兵卫士,带头冲锋。如此一来,局势果然大变,这是榜样的作用。本来有些气馁的士兵,看见主将和自己一样冲锋,后续援兵到了,自然气势大振。

邵亮也在阻击部队里,看见这样的情况,心理明白,再打下去,这些弟兄没有人可以生还了。既然挡不住,打不过,那就跑吧?论跑山路的功夫,官军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吹出一阵口哨,大家就往侧面山谷逃走,一边抵抗,最后虽然被杀死了二十几个人,大部队安全无恙地进入了大山,茫茫森林成为最好的掩护。虽然蒙学率领的部队并没有放弃,紧追不舍,但是他们走山路的本事,的确赶不上邵亮的部队,最后只能目送他们进入树林。

第一仗就这样快速地结束了,蒙学的部队,损失超过了邵亮的部队,算是朝廷部队的失败。但是他们捣毁了邵亮的营地,可以将功补过。但是灾难只是刚刚开始,随后的一个月里,蒙学找不到邵亮的部队了,派出查找的士兵,要么迷路,消失在大山里,要么被邵亮的部队发现,抛尸荒山。蒙学虽然没少打仗,但是,这样的战争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蒙圈了。这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是最折磨人的。此时此刻才明白,这次率兵出击是多么失败。

外丙听说蒙学的部队,出征了一个多月,除了第一次交锋,就再也没有遇到过邵亮的部队,大军一直驻扎在野外,火了,第一感觉就是蒙学怕死,派出内侍总管,亲自到前线查看,内侍总管到达营地的时候,看见很多士兵无事可做,正在大山周围打野物,而中军大帐里,满脸愁容的蒙学和几个亲信部下在借酒消愁,大帐里布满了烧酒的味道,回去后,对外丙说了看到的情况。这就是火上浇油,外丙的火气压不住了,命令宫廷侍卫,亲自去前线把蒙学押解到朝廷,就地治罪。幸好伊尹在场,阻止了外丙的火气,因为伊尹明白,就算处置了蒙学,换个将军领兵,这个仗也不会打好,就劝外丙派人督处蒙学进军,如果一个月之内,找不到邵亮的部队,不能进行战斗,前后罪一块罚。

外丙听信了伊尹的话,就从兵部调来个参谋,去前线做督导官。这个参谋到了营地之后,对蒙学述说了外丙的愤怒,蒙学害怕了,他知道,再不能完成外丙的指令,就不是罢官的事情,脑袋说不定会搬家,只好咬咬牙,派出自己的亲信副官进山探路,寻找邵亮的营地,如果聪明的副官不能够完成任务,那就只能闭眼睛认罚了。谁知亲信副官真的争气,去了三天,找到了邵亮的营寨,而且自己毛发无损地回来了。

蒙学像似打了兴奋剂似的跳了起来,立刻命令,留守少量部队看家,大部分部队出发,这次就是把士兵的腿跑断了,也不敢让邵亮的部队跑了,因此他命令士兵带足了干粮。只是当他带着大部队走到邵亮的营寨,营寨人去楼空,空空如也的寨子里,所有的物品都没有留下,这个情形告诉蒙学,邵亮的人马不是刚刚逃走,是走了很久。

“他们去了哪里?”蒙学只能自己问自己,随后脑海里就是电光石火地一闪,脸色变得煞白,明白自己中计了,可能在他们进山寻找邵亮叛军的时候,邵亮的部队正在出山,偷袭自己的营寨,因为营寨里留下看家的士兵只有两百人,如果邵亮大部队出现,肯定守不住营寨。这样一想,急忙命令往回走。但是再着急也没有用,因为来的时候走了差不多三天,回去的路程还是这样长,时间也提前不了多少,蒙学脑子里起泡了,像似跑进了一群蚊子。

蒙学的猜测当不会错,他派出亲信副官出现在邵亮营寨山下的时候,就被邵亮安排的秘密岗哨发现了,只是这次邵亮没有下令杀死副官,因为他的营寨粮食告馨,正在为这件事犯愁,听到哨兵的报告,顿时感觉救星来了,他想到了偷袭蒙学大营的计策。如果让副官回去报信,蒙学肯定会率领大部队赶来,那样一来,蒙学的大营就空了,他们趁机偷袭蒙学的大营,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因此他命令士兵跟着副官,直到副官走上返回军营的路上,邵亮清楚了,自己的计策可以实行。于是命令家属快速离开营寨,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偷偷地绕道下山了。当蒙学率领部队像他的营寨急行军的时候,他已经率领部队来到了山下,偷偷靠近了蒙学的大营,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攻击。留守的士兵本来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他们知道将军率领主力部队进山了,他们看家只不过是做笔成样,周边连百姓都没有,当然不会有什么危险。哪里知道,邵亮的军队突然出现了,当然就失去了抵抗勇气。除了带队的军官率领少数士兵抵抗外,多数士兵都逃走了,因为他们不想丢了生命。顽抗的士兵也不过是在尽责任而已,最后都被杀死了,看见装满粮食的临时粮仓,邵亮命令士兵把粮食全部运走,弓弩也没有留下,不能拿走的东西,放火烧了,因此,当蒙学率领大军回到营寨的时候,看见的不是尸体,是灰烬,眼睛直了,心脏跳动几乎停止了,因为他心理明白,自己是在劫难逃了。

按照商朝的法令,像他这样指挥不当造成的损兵折将,按律当斩。如其被朝廷杀头,不如自己杀了自己更干净,因此,当天晚上,喝完酒之后,蒙学就自杀了。朝廷的第一次剿匪,以主帅自杀而告结束,消息传到京城,极力主战的官员闭嘴了,反而一致要求追究主帅的责任,只是主帅死了,再追究,也不能让蒙学重新死一回。

最沮丧的,当然是外丙了,出征士兵折损不说,朝廷还损失了一员上将,蒙学可是先王都喜欢的大将啊!虽然难受,事情不能就这样完了,山匪不除,有损朝廷尊严不说,社会也难得安宁。外丙就把仲壬找来问计。仲壬开始是主张招抚的,这会儿看见朝廷军队大败,心理知道,此刻招抚是不能说了,因为朝廷丢不起这个人,除了剿匪,把这些匪徒收拾了,没有办法对朝野交代,因此就告诉外丙。

“大王,山匪如此猖獗,除了剿灭,朝廷不做它想。”

看见仲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没有责怪自己,外丙有了一丝舒服的感觉,命令内侍把伊尹找来,问伊尹怎么办,伊尹的回答和仲壬一样,因为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能打了,如果此刻招抚,就等于朝廷像叛军认输了。看见伊尹主张打,自己最相信的两个人都主张出兵,外丙决定走马换将了,命令伊尹亲自去京郊大营,命令无量选将上报。

伊尹接了诏书,来到了无量的中军帐。看见伊尹到来,无量苦笑地说:“丞相到来,想必不是要撤兵的?”

“撤兵?打了败仗能撤兵?你的脑袋是不是出了问题?”伊尹嗔怒地说,如果这话从葛燕嘴里说出来,伊尹不会生气,但是无量是大军统帅,老将军了,怎么可以没有政治头脑?

无量一怔,因为,伊尹很少用这种口气和自己说话,略微停了一会,自嘲地笑了笑。“丞相批评的对,我的脑袋的确进水了。朝廷打胜仗可以撤兵,打败仗绝对不能撤兵,因为这关乎朝廷的脸面。丞相,末将说的可对。”

“就是这个道理。”伊尹皱皱眉头说,又道:“这次你准备让谁领兵,大王着急见人呢?”

“蒙学败了,不能再派个饭桶去,只能让葛燕出马了。”无量说,他明白,这次蒙学战败,大王没有责怪自己,给足了面子,再派个不能成事的将军去打败仗,自己无论如何是不能推卸责任的。

“好,就是他了,立刻派人让他过来,我有话叮嘱他。”伊尹说。

无量虽然不知道伊尹要叮嘱葛燕什么,还是照做了,立刻喊来了侍卫,让他去请葛燕到帳。侍卫出去了不一会,葛燕就跟随侍卫走了进来,看见伊尹,主动行了大礼。伊尹就告诉葛燕,大王剿灭反贼的决心没有改变,这次要派他出征,问他怎么做。

葛燕当然没有把区区山贼放在眼里,按照正常的作战方法,说了一遍,伊尹立刻皱起了眉头。

“凭朝廷军队的硬实力,蒙学率领的军队,远远高于邵亮指挥的叛军,最后失败了,将军没有去想为什么?”

葛燕看见伊尹的脸色如此严重,虽然有些惊愕,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此脸色发灰,木然不语。

“当你面对一个,不会和你正面交战的对手,一个你找对方找不到,对方找你容易的对手,就是说,对阵双方,一个是睁眼瞎,一个是眼睛明亮,将军,试问你的胜算能够有多少?”伊尹正色地说,随后把了解到的,蒙学和邵亮交战的情况,仔仔细细叙述了一遍。

葛燕是个打仗行家,听完伊尹的讲述,清楚了,蒙学不能取胜,自己也不可能取胜,这才像伊尹请教破敌之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