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龙跃献策
很快到了占禾播种季节。
为了防止再出什么纰漏,何承矩亲自去了河北西路,指导修建陂塘种植水稻。安排了文修巡查指导河北东路,他去年一直在白洋淀,积累了不少经验,何承矩又叮嘱他不必墨守陈规,凡事可以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两人临走时,小五儿派人送了书信,将种植、浇灌、收获水稻用的各种新式农具做成模型,让二人带上,帮着促销,因这些农具确实好用,两个人便也没有推辞。
邱渊率队留守雄州,督促本区种植占禾。
安排好巡防以后,邱渊去督查屯田情况,见诸事按规矩而行,并无异常状况,心中便不再牵挂。已是到了白洋淀边上,便去拜见二皇子。
二皇子也是刚从外面回来,见到邱渊大笑道:“龙跃,可是从陂塘过来的?近来辛苦!”
邱渊笑道:“我算是轻闲的,本地诸事顺通,不用费心。何知州与文修分头去了东西两路,过些时日回来,定要添上几根白发了。保州屯田之事如何?殿下想必也不轻省。”
二皇子说:“去年正则和延朗已将屯田之事理顺,按部就班便可。只是小五儿那边还有许多作坊,延朗那边诸事刚开始,到处都需要人手。如今川陕路大旱,小五儿都想去川里分些难民过来!”说着话大笑。
邱渊笑了笑,沉吟片刻,扫了一眼正在房内添茶倒水的侍卫。
二皇子看见,便吩咐道:“鲁校尉在,你们自去休息吧。”两个侍从领命出去了,鲁成英见状也退到了门外守候。
邱渊说:“殿下,兰先生的想法可加以谋划啊。”
“哦?你说说看。”
邱渊说:“现今蜀地多年无大战,人多地少,而且富豪大族众多,说他们田连阡陌金玉满堂,亦不为过。然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只得投靠豪门做佃农,谓之旁户。那些豪门大族根基深远,连官府中人也多是他们的子弟,因此骄横傲慢,并无半分仁爱谦和之心,视旁户为奴隶,任意践踏。便是朝廷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天高皇帝远。依属下之见,正该借此机会整治一番,移出一部分百姓来,将富豪之家的势力收些到朝廷来,国库也能得到充实。”
二皇子说:“川陕路是五皇子越王的封地,我如今的情形你也知道,凡事应当避嫌。就算我想插手,也是鞭长莫及。”
邱渊说:“殿下不必出面。自古以来,遇有天灾,官府救济灾民常用方法多是赈济放粮、减免税赋、调粮平粜,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叫做‘移民就粮’,汉时关中大饥,就曾将关中百姓移进粮食充足的蜀地,沿途设粥铺,将灾民引导过去,另给安家费用。川陕地广人稠,调粮入川不如将灾民分散到几个州路里,我们混在其中,谁会注意?
况且天灾往往连着人祸,现在国之重兵都在北疆、西疆一带镇守,自古蜀道一条路,易守难攻之地,宜早做打算,免于被动。我等即便是有私心,又岂不是为国谋划?”
二皇子动了心,沉吟片刻,说:“有道理。十年前舒州大饥,遍地盗起,遗留的祸患就不少。‘移民就粮’之策将灾民分散,冲击力便会减小许多,只要朝中有人提出这个主张便可,这事也可以运作,我在京中也还有几个人可以用。”
“殿下英明。”邱渊说:“属下唯一担心的就是蜀地离此太远,蜀地百姓未曾到此,便已分散到各州各县。要不属下到川里走一遭,倘若人心可用,顺势而动,自会水到渠成。”
二皇子摆手说道:“不用,小五儿被袭的时候,遇到几个川陕人,我让她介绍给你,你看看可否加以引导,若他们能回乡加以宣传,无心胜有心,岂不是事半功倍?北疆才是咱们的根基,守好这里是当务之要。”
邱渊大喜,两个人即刻去找小五儿。
小五儿听了二皇子的来意,顿时大喜:灾民们留在川里也是等着饿死,真能移民到了白洋淀,他们得了活路,自己也有人可用,有什么不好?!说了半天,还是权谋心计,皇上对谁都存着两分戒心。
原来二皇子怕受人攻讦,没让给罗氏兄弟上户籍,只是将庄子上的稻田给了他们几亩种,够他们吃饭便可。如今有了贼心,便什么都不成问题了,于是小五儿借口上户籍,领着邱渊去见罗氏兄弟。
罗家班子借住在附近的作坊里,正准备在自己地头上盖上两间棚子。他们已经向白洋淀边上的百姓们打听过了,自己开垦的田除了军粮外便是自己的,去年稻谷大熟,比麦粟还要多收几斗。罗家兄弟诸事满意,惟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自己不是本地人。
正在商量,忽见小五儿骑着她那匹闯祸的马,领着几个人过来了,众人忙迎了上去。
小五儿笑道:“罗大哥,这位邱先生来问你们户籍的事,有什么想法照实说便是。”
见罗家兄弟紧张地望着自己,邱渊便微笑道:“不必紧张,例行公事,问些常例问题,看看你们能靠得上那个条款,也好上户籍。”
罗家兄弟听了便吁出口气来,将自己的情况一一说了。
邱渊说:“兰先生,你给他们补个买卖文书,他们在此有地产,便可落籍。”
小五儿见罗家众人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忙笑道:“那好吧。”
罗传田说:“兰,兰先生,我们收了稻谷换了钱,立马就给你,决不食言。”
小五儿笑道:“你不替我拦住马,随便撞着个人,轻伤也得出几亩地的花销!况且这里原本是荒地。”
“那个,我们……”罗传房说了半截话,见兰小五儿笑眯眯地看着他,一副了然的样子,立刻改口道:“那我们就多谢兰先生了。”说着一本正经地拱手。
邱渊笑道:“落了藉你们就可以把妻儿老小接过来了,一家人相厮守,岂不和乐。”
满娃子立刻一脸惊喜地问道:“是真的吗?那我娘和妹妹就能来了!”转身拉着罗传田说:“爹,咱们落了藉就去接娘和妹妹吧!都一年多没见过了,好想她们!”
小五儿见罗传田为难地望着自己,心思一转,明白他是担心人多地少,便笑着安慰道:“作坊里还有很多位子,来了就都有活儿干!”
罗家众人大喜,邱渊建议立即去办文书和户藉。
保州的官印在杨延朗那里,杨延朗正在白沟河边上,盯着筑桥修寨子,众人即刻赶往白沟河。邱渊带的护卫腾了两匹马出来,借给罗家兄弟骑。
三四十里的路程,纵马而行,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
杨延朗见是两个外路人要落藉在白洋淀,一边拿出印信,一边问他们和小五儿是怎么认识的,会些什么手艺等等,罗家兄弟一一答了。
小五儿趁他们说话,在旁边飞快地现写了个卖地文书,拿到杨延朗身边去盖章。
杨延朗听说两个人从小学了几年武艺,卖艺为生,将手里的印信又放下了,正色问道:“小五儿给了你们几亩地?你们一共几个人?有什么打算?”
罗传田老实回答道:“五亩地,我们现在两个大人,五个半大孩子,安顿下来,我回去接婆娘闺女……”
杨延朗一拍桌子:“我给你五十亩地,你到我这里来!”众人全都呆了。
杨延朗还不肯罢休,一指身后:“看到了没有?这里全是空地,少的就是人,你多拉些人来,我让士卒们帮你建个寨子,就叫罗家寨,来多少人给多少地,人和周围的土地都归你管理,你只要能建起寨子里的自卫队就好,农闲时跟着军队练兵!百里开外就是辽国,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子?!是不是个爷们儿?!”
罗传田人老实性子倔强,被杨六郎一激,顿时挺直腰板,大声道:“哪个不是爷们儿?你敢给老子就敢接!那边有辽兵又怕个锤子?掉了脑袋碗大个疤,总比饿死强,兰姑娘一个妹娃子都不怕,格老子的还怕啥子?”
小五儿见状,忙叫道:“罗大哥,不要答应了,你会后悔的,我那边的作坊你都没去看过……”
杨延朗说:“我这边也要建作坊,她那边再有什么新东西,作坊就开在这边!而且我这边杀一个辽兵就会有五贯钱的奖励,比进小五儿的作坊来钱可要快多了!”
杨延朗如今知保州,诸事都在他管辖之下,小五儿只好认栽了:“杨将军,你历害,你财大气粗,你官大一级压死人……”想到罗家兄弟对土地的渴望,有此经历,回乡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人手,便不再生气,笑了起来。
杨延朗也哈哈大笑,站起身来,一拍罗传田的肩膀:“不后悔么?好样的!没进我的顺安军真是浪费了,来,咱们过两招看看!”
罗传房说:“我也会打拳!”
杨延朗笑道:“好!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们俩一起上!”
邱渊在旁微笑,不用他再引导什么,事实就是最好的注脚,罗家兄弟一旦回去,他们的事会成当作一个神话故事,飞快地在旁户们中间传播开。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多的了解蜀中的形势,了解蜀地的民俗。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件事推到幕前,蜀地的旁户们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