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4章 张之洞反教帖
前已说过,张之洞反教帖是伪托,改自原两广总督张树声的一份奏折,讹张之洞,学以致金。
时间是,1884中法战起后。
实际,该揭帖名为《张之洞奏稿》,出现在此之前1876,张之洞时为四川学政,可见才气真的过人,早年是清流健将,中年才是洋务运动四大家,晚年反动透顶。
既然揭帖是伪托,就没必要抹黑张之洞本人,就事论事好了。
依然是没有搜到原文,只有洁本的洁本,供观赏不足,供批判足矣——
1876版揭帖《张之洞奏稿》:
传教:“造淫词以惑众,持妖术以笼人”,
痛斥:“咸钦议和”“不敢言战”,
引用:“和戎致败”,宣扬敢战必胜。
怎么办:“请朝廷偕宰相以振奋,急命连乡,各守要隘,修海口之炮台,断夷船之往来。
“见驷马成群,山河壮气,蠢顽悉除,重向日月之光明,妖异全消,洗尽乾坤之丑陋。”
可以看出,这揭帖结尾清词丽句,思路清晰,已与15年前的湖南揭帖大为不同,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湖南揭帖,直怼圣经,荒诞不经,指明危害,既又且而,道听途说,悉数罗列。
这揭帖,出现在重庆第二次教案前夕,虽意在鼓动,但绝不干吼,而是:
用精妙修辞征服生童,
用生动纯洁感动学子,
用光明未来打动才人。
已不再是湖南学风,而是四川学风了,不出所料的话,应是张之洞四川弟子捉刀所为,要不然也扯不上关系。
既然张之洞时为学政,不是四川督抚,不是老大**,连老三老四都不是,谁肯替他敲锣打鼓,扬名立万?
除了自家才子、嫡系子弟,舍我其谁?
学政张之洞,18370902~19091004,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唯一与湖南没关系的独行侠,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沧州市,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回原籍科举,以探花入仕,直到调任两广总督,才称“香帅”,力挺中法对战。
原来,张之洞是半个贵州人,跟四川学风近,跟湖南学风也近,得山川灵气之秀,做得一手好文章就不奇怪了!
这揭帖面上做得比川风还川,内中比湘骨还骨,风者疯也,骨者格也,神形兼备,正合适引领1870s的反教斗争形势。
前已说过,他推荐的广西巡抚徐延旭,兼前线总指挥被迫病死,才影响了他在朝廷的推荐力下降。
张之洞,不是其他三个从战场上冲杀出来的名臣,弟子众多,重言教不重身教,实际动手能力不在一个档次。
3大帅是子弟兵多,他不同,是子弟多,非子弟兵多——
动笔行,动枪不行。
弄枪行,打仗不行。
论出身:探花,就是曾李师徒俩的进士都远逊于他,左骡就别提了,要不跟骡子也没关系。
论业绩:仅汉阳兵工厂就平了3大帅。
论名望:仅中体西用,3人就望尘莫及。
这是通史眼光,仿佛张比曾左李3人还高一头,实际当时实力最弱,从广西前线3派子弟走马登场、你死我活来看,还是李赢了,笑到了最后。
到1895甲午战败后,湘淮2军沦为笑柄,张之洞才真正脱颖而出,硕果仅存。
张之洞真要比3人厉害,中法战争且不论,甲午增援辽东战场就该点他去才是,而不是振兴老湘军,实际用他的人器去冒,今曰贴牌。
张之洞行不行,实际在中法战争第二年的北宁战役1884就已结论了。
所以,4大名臣中,张的实际成就不大,虚言影响最大,包括这张门子弟的反教揭帖在内,才华横溢,无事足以动人。
本书说过他的不少坏话,啥中体西用,就半腰250而已,据说:原话是这样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修辞不错,仿佛也有理,照做就知道行不行了。大清算是重用他的,至少清军是这样:穿着大清衣冠,拿着西式火器,跟人过招生死,如何?
张之洞言教论的正确,是相当浅近的,而谬误是非常深远的,都是战场血的教训。
无事说说,小可。
有事吃瓜,大可。
这与他非战场出身有关,话都很漂亮:“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是不是盖过了枪炮的语言,振聋发聩?难道枪炮就只振聋发聩了?
话说回来,大清的最终失败就是洋务的失败,变法的失败,而非教育的失败。
张之洞的影响,生前实际有限,如非汉阳兵工厂仿了几支好枪,撑了近百年,估计张主教的命运,比他此时的对手范若瑟,也好不到哪去。
反教,反倒了曾大师,反死了曾大师,却成就了从反教运动中脱颖的张大师大侠!
挥不动千军万马上战场,但让千军万马过千年独木桥,绝对是把好手,高手,高高手。
张之洞的满汉思想、二合一法,似乎贯穿始终,只有关键时刻才会分出本末、显出尴尬,不为后来的潮流所容。
他办过不少湖广教案,以下是AI对他的总结,仅充篇幅,并不代表在下如何,他如何反教,除该揭帖外,且放到以后的具体案中再说。
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参与了多起教案的处理。他对引发教案的教士和教民进行了抗争,但对参与反洋教的群众则采取了**的措施。
张之洞处理教案的政策和方法具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特点。他根据每个时期的特点不断调整对策,初期遵循清朝政府出卖民族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做法,后期则表现出保护部分无辜群众、抵制侵略者的政治压力,缓解群众与清朝地方政府和传教士之间的矛盾。
此外,张之洞还提拔和奖励擅长处理中外交涉与民教纠纷事务的人才,以协助他处理教案等中外交涉事务。
他选拔的标准是洞察各国情势、通晓经济时务并懂得应用变通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