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契机
回到保州,小五儿向二皇子禀报了在辽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又建议收拢辽境造反百姓王氏,借机收复北永清。
二皇子说:“如此说来,辽国果然一开始就是冲着咱们和火器坊去的,咱们有些疏忽了!这一阵子大家都很着急,尤其延郎,自责贪功冒进,没有保护好庄子。亏了细作传来消息,说辽境到处都贴着你的画形图影,推测你已逃出!如今火器坊和湖心庄已开始重建,又加了数项防御手段,等闲人不得随意进入庄子周围的水路,再不会有这样事。
萧太后独掌大辽,果然魄力非凡,辽朝也是暗流潜涌,她如今正替她儿子日后当政大力萧清敌手,阿伦拓反了也是该的,只是他靠着乌明珠却选错了主子!渤海国和定安国原来是大氏传承,乌氏曾一度篡夺了皇权,后来又被大氏夺了回来,听说这两年还有大氏来我朝参拜。这个乌明珠想必也是故国难归,处境不妙。且看他们如何,若果然值得扶持,再派人去联络。
造反的王氏不必考虑了,我们已派人查过,她是摩尼教徒,摩尼教和弥勒教一向聚众闹事,历朝历代都如跗骨之蛆难以根除。我朝自开国以来,凡有发现必杀无赦。你大概不知道,当初搬倒侯莫陈利用,也是因为与**有关,可知圣上对此十分忌讳!我们便是要收回永清,也要和她撇清关系。”
说到这里,二皇子脸上浮上一层喜色,话头一转:“对了,还有个消息,因川陕旱灾,又有人趁机作乱,朝中已下了旨意,让各州县派人引导百姓分流就食。我们亦想为替皇上分忧,已派了人沿途开设粥铺,加以疏导,不日流民就会到来,你也要准备一下。”
小五儿想起春天二皇子和邱渊来找她的事,知道这是他们的功劳,见二皇子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便也一本正经地应道:“是,殿下,恐怕要着实忙上一阵子。”
回到湖心庄上,锦书玉簟等人早备好了一切,见小五儿脸有疲色,都劝她先休息一会儿,玉簟又献宝般拿来一封书信,笑道:“老家来的信,看了可以解乏。”
小五儿打开信,意外发现是父亲兰文昌的字迹,道家里都好,又说司马熙升了舒州知州等等,信中只是些家常话,并无别事,只是字里行间情意殷切。幼年灯下教读的情景在脑海隐隐浮现,小五儿不由得眼睛有些湿润。
她自己感慨了一会儿,忽想起流民将至,各处都要再作调整布置,起身又拿了纸笔写写画画,想着脑中的蓝图,颇有些踌躇满志,又赞叹二皇子和邱渊谋略过人,不禁也有些好奇:他们终究是怎么运作的呢?
原来当日陆双允和罗传田到了四川后,鼓动旁户外迁之事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此时百姓都还束缚在土地上,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里,听说要到几千里外的北疆去,简直和升天入地也没什么区别,因此来罗传田家问询的人多,愿意跟着去的人少,多是来听听热闹看看稀罕儿,很少有人当真,甚至有人偷偷说罗传田想田地想痴了。
罗传田可是亲眼见过的,那一大片无主的土地还在他脑海里鲜明的刻画着。他继续动员他的亲戚朋友,渐渐有信得过他的人打算同行了。
陆双允又私下拿了两贯钱给罗传田,点拔他请众人来吃酒,张扬些声势。
罗传田没接他的钱,离开保州的时候,曾向小五儿借了些盘费,此时少不得破费几文,买些酒肉,请亲邻相聚,席上又劝众人同行。
众人见罗传田能拿出钱来置办酒席,不免各自脑补些故事,心下也有些盼头,纷纷答应回去和家人商议,只有罗传田的连襟满脸陪笑,却一直不肯吐露个行字。
罗传田问道:“大姐夫你家孩子都大了,路上又不累赘,过去了全是劳力,还留在这边饿肚子啊?”
罗传田的大舅哥揶揄道:“人家现在合了社了,恐怕将来还会出将入相,哪里肯走?”
陆双允听见这话便留了神,玩笑着追了一句:“他若出将入相,怎么会少得了挈带你几分?”
“还挈带?别让我跟着倒霉就行……”
那姐夫不满了:“他大舅,你也留几分尊重,咱们这里谁没得了都江堰的济?哪年不祭水神?到了你嘴里怎么就变了味儿?”
“敬水神就敬水神,还说是蜀王的儿子……”大舅哥意味深长地点点头。
大姐夫有点急了:“听说是蜀王的儿子,别人都在那么传,人家又没自己说啥……”
罗传田赶紧端起了酒碗,说些活络话给两个人打岔,旁人也接起话头,将这事揭过去了。
趁着大舅哥出去的空档,陆双允和大姐夫攀谈起来,笑道:“我说起来也算走南闯北的人了,还没见过祭水神的派头,姐夫你下次去带上我行不?”
众人都听罗传田介绍过,知道陆双允是个行商,大姐夫见他说话和气,又笑脸相求,便应了
大姐夫上厕所的时候,大舅哥说:“你们别不当真啊,你们看看这周边,昌州、合州、荣州、戎州、资州、富顺这几年到处都有闹事的,咋样?还不都白死了些人?天底下这么多人,才有几个皇帝命?街上那个传言,啥子‘岁在甲午,蜀且有变’,恐怕是他们自己放出来的话……要有那个折腾劲儿,还不如跟着传田去北疆开荒,倒是实在过日子的道儿!”又把头伸到陆双允的眼前:“双允啊,可别说我没提醒你,别跟着那犟头混,我刚才看见你们俩勾肩搭背的……”
罗传田忙把他拉开:“你们俩就是一对儿斗鸡,见面就掐,你们抬杠别拉扯别人!”又对陆双允道:“别听他们的,千里迢迢的来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看看,如今川里这样子,估计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去开开眼?这辈子不准再来二回!反正我回去了是不再来了。”
陆双允跟着大姐夫去了都江堰,见边上有个古庙,看上去年头已久,门口高悬牌匾“崇德祠”。
庙里正有百多人围坐在树荫里,树下一人,生得相貌堂堂,正在唱道情,还有几个人打招呼递板凳的,看见陆双允面孔陌生,目光都瞟了过来,见大姐夫说是他领来的,都笑笑各自走开了。
其中有个汉子,陆双允见他虽相貌普通,但眼神明亮,一脸英气,也多看了他两眼,抱抱拳,收回目光看向场中那人。
“……二郎神一看蛟龙要跑,立即祭起三尖两刃刀,追了过去……”那人口齿清晰,连说带比划地,陆双允能听懂个大概,讲的是二郎神斩蛟保护一方平安的事,他以前没听人讲过,不觉被吸引住。
故事讲完,众人继续摆龙门阵,唱道情的领着大家赞叹二郎神,大姐夫也在旁边插嘴夹舌,十分熟稔的样子。
陆双允正站在最外面听他们说话,那英挺汉子走到他近前抱拳问道:“这位大哥面生的紧,是头一次来吧?”
陆双允还礼道:“我是个货郎,刚来这边,跟了人来闲耍。”
“行商货郎?这可是个辛苦行当。”
“没办法的事呀,我也厌倦了这行当,又没有本钱,找不到别的门路,总得找个糊口的生计……”陆双允虽然是个小小校尉,但轮戍过不少地方,见识过不少风土人情,来时邱渊又谆谆叮嘱过一番,因此绰着这人的口气讲起货郎忙碌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的辛苦来。
“和我贩卖茶叶也差不多,越来利越薄,早出晚归,脚量四方空看了个眼饱……”英挺汉子笑道,自我介绍说叫王小波,原来是个茶贩,赔了本钱,和妻弟李顺二人在此唱道情勉强为生。
两个人谈的快意,颇有些一见如故的感觉。
忽然听得众人招呼,王小波请陆双允同行,跟着众人进了正殿,一起向二郎神行香,请他保佑风调雨顺,坏人得诛,好人平安;又一起跟着众人到侧殿给李冰上香,感谢他大修水利惠泽后人。
散场时,王小波邀请陆双允多来此相聚。
大姐夫看见陆双允和王小波相谈甚欢,回去的时候反倒有点攀着他,透露出不少消息来:“看你这样子很快就能入了水神社,那几个头头儿还挺看得上你,只怕你也能混上个头头儿……你晓得不,传说是蜀王孟昶遗孤的是哪个?就是那个唱道情的李顺!”
陆双允说:“蜀王?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就算是他的遗孤还有人买他的帐?”
大姐夫说:“你哪里晓得?当年大宋刚灭了蜀王的时候,一车一车的往汴梁拉东西拉了好几年,把川里都拉穷了,如今益王又在这里往死里逼人们,人们还能不恨他们?都没把我们川里当自己的地盘,这和有自己的王能一样?人们还能不想蜀王?”
陆双允诧异道:“原来是这样,你还挺能琢磨。”
“哪里是我琢磨的哟?这是水神社的头头儿们说的。”大姐夫又故作神秘地说:“晓得不?没准李顺真是蜀王的儿子。我听人说,当年大宋攻陷蜀国的时候,有人在都江堰边上发现了个花团锦簇的个箱子,里面黄色的缎被包着个婴儿,还有一封信,写着‘国中义士为我养之’,你看,‘为我养之’,是孟昶写的!有人看见过那黄锦衾……”
出双允回到家里,盘算良久,拿出从小五儿那里要的蘸水笔来,写下了一封密信,第二天清早,放飞了带来的一只信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