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推手
王小波灵柩入墓,众人散去。
陆双允落在最后,他到墓前深施一礼,面色沉重:“王头领,你是条好汉,令人真心敬服!我站在你身边,没能救你,对不住,”说着双手合什道:“来世我们做兄弟,并肩战斗,我为你两肋插刀!”
李顺听见,停住脚步,扭头看着陆双允。
陆双允发现李顺在等他,忙快走两步,赶了上来,两人并肩前行。
李顺劝道:“陆大哥不要太过自责,是那敌将张杞太过狡猾。”
陆双允点点头,问道:“如今义军已有万数人,不知李头领可有什么打算?”
李顺说:“没有什么打算,凡事还按原来行事。只是,那些名门大户家也不全是恶人,听说当年蜀王出川,这些氏族还曾和百姓一起哭送,我们又何必赶尽杀绝,不如给他们一条活路,令他们只留下自己耕种的田地粮食,其余全部捐给义军,也免了与他们拼命,伤及我义军兄弟。”
陆双允听他提及蜀王,便知他已经承认了自己是蜀王遗孤,忙施礼道:“原来李头领想的更加高远!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早日以蜀王的身份号令川里?听说如今百姓怀念蜀王,倘若得知头领身份,各地的起义队伍,定会争相投奔。”
李顺说:“姐夫刚刚下葬,我就改动他定的规矩,只怕会惹人背后说三道四。”
陆双允忙劝道:“李头领刚接了义军,正该拿出自己的法度,好令人敬服,何必非要守着以前的旧规矩?再说李头领早日亮出身份,也省了日后有人相争。”
李顺犹豫片刻,向陆双允施礼道:“既然如此,陆大哥可有何妙策教我?”
这下难住了陆双允:“可笑我虚长你几岁,虽然也认得几个字,我也没什么策略。”他想了一会儿,想起刘福昔日与邱渊等几个谋士商量事情的情形来,眼前一亮,说:“不过,现在义军中颇有几个文士,何不请他们来出些主意?”
李顺大喜,点头同意,急忙回军中找来几个落魄秀才,向他们请教。
这些秀才学了一肚子的经史子集,却屡次科考不第,又遭了灾年,饿得扔了昔日挂在嘴边上的纲常礼仪,跟着佃农们去造反,忽然听见说首领相召,忙屁颠屁颠地跑来见大王。
听说竟然是请教治军牧民之策,一个个目瞪口呆,想不到峰回路转,原来自己的机遇在这里!顿时激活了对朝堂的最终浪漫幻想,把自己想作了遇见刘邦的张良,碰到李世民的李勣,拿出全部的热情来编纂新的治国行军之策,各项规矩之完善令人叹服,连新的钱币样式都制定了出来。
李顺既然能被大家推举为大头领,自然也是有自己两把刷子的,他弃繁就简,选了其中实用的几条,拿去和众头领商议。
众头领新近统辖了上千人,手忙脚乱间也有些飘飘然,见他搬出了蜀王遗孤的身份,和昔日王小波的嘱托,又有种种现成的条款,不免也对未来充满憧憬。
遂立号大蜀国,李顺称大蜀王,建应运雄军,制定了攻陷蜀州,分兵两路包围成都,合兵击之的军事策略。
大蜀国建立的消息传出,果然有附近的义军来投靠,甚至有些富室捐了家资后,率领家丁佃户来投军,队伍更加壮大起来,按照计划一路向成都府杀了过去。
陆双允的情报早已传到了邱渊的手里。
等到夜幕降临,邱渊拿了一个紫金钿盒放到袖里,又将二皇子的密信放入怀中收好,这才起身向王继恩的宅邸走去。
王继恩这天晚上正好在府中,听说是雄州一个小主薄来拜访自己,抬了下眉毛,刚要拒绝,马上联想到二皇子,身子后仰,手指轻轻叩击桌子,眯着眼沉吟了好一会儿,说:“请。”
邱渊行了礼,将二皇子的密信奉上。
王继恩打开看时,果然是二皇子的字迹:“吾友邱渊进京待考,人地生疏,凡事拜托。”
这封信上无人名下无落款,内容也只是人之常情,就算是有人知道是蕃王的来信,也并无把柄可抓。
可是王继恩依然站起身来,双手捧着信就着烛火烧了。
邱渊又将袖中紫金钿盒取出:“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钤辖笑纳。”
大宋自建朝以来,为防止宦官乱政,给他们设的品阶极低,虽然也经常作用他们出外监军,但是与文武官员还是差太多,尤其受到以宰相为首的文官压制。
王继恩统领皇城司,众人惧怕他的同时也颇为厌恶,虽然他还兼着河北三关排阵钤辖,但多按宫中规矩称他为大官。
因此听到邱渊称他钤辖,王继恩心中先有了两分好感。将钿盒接过来,随手打开,里面却是一枚祖母绿板指,颜色碧绿,清澈如水,素面坡形,是枚武板指,即武将开弓拉弦所用,心中顿时大为满意。
王继恩请邱渊坐下后,打量邱渊两眼,说:“邱主薄有何打算呢?”
邱渊起身禀道:“下官特来禀报:川里久旱,有流民造反。”
王继恩落下眼皮又抬起来:“如今除去辽邦侵边是大事,不得不惊扰官家,其余小事各地官府自会处理。”
邱渊说:“此番反贼已聚集数万,立号大蜀国,贼首称大蜀王,已兵围成都府。”
王继恩站了起来,踱了几步问道:“听说雄州保州一带如今颇为兴旺,依主薄看,情形如何?是否还须朝中援手?”
邱渊说:“雄州久经战乱,百业待兴,但是地广人稀,苦于无人,听说杨延朗的顺安军都招不到合格的士兵。”
王继恩沉吟良久,问道:“川里流民反叛,你可有何良策?”
邱渊说:“流民不外乎天灾所致,历代天灾,都是采取赈济放粮、减免税赋、调粮平粜,还有,”邱渊放缓了声音说:“移民就粮。”
“原来如此,”王继恩点点头:“想必我朝官员亦有此妙计。”
邱渊说:“朝中百官自会为陛下分忧。”
王继恩攒眉道:“只是陛下身体欠恩,此番难免再添劳碌。”
邱渊说:“听闻蜀中世族众多,良田绵延,富可敌国,且骄纵淫逸,不思报效朝廷,也着实该警醒一下。此番若能收拢川中财富,充纳国库,岂不也为陛下抗辽出了力?”
王继恩听了伸出个手指来,抬眼扬眉笑道:“妙,邱主薄日后定会前途无量。”
叫来心腹与邱渊相见,日后好联络。
自从当年小皇子误食毒酒惨死,二皇子贬到北疆之后,赵光义就明显地苍老不少。众臣子虽然依旧为皇储之事着急,却怕刺激到皇上,不敢当面再提立太子的事。
赵光义如今耳根清净,无人再提立太子之事,他自己心中却明白的很,这事已经回避不得了,他的箭伤发作的越来越频繁,不知哪天就会撒手人寰。
该找个心腹大臣商量一下了,他忽然想起了敢于直言的寇准。
赵光义听了王继恩的禀报并未动容:“川里每隔几年就有人造反,何曾成过气候?哼,不知孟昶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当年孟昶父子穷奢极欲,用的尿盆都镶金嵌玉的的,全是民脂民膏!从归了大宋后,每过几年就给他们削减赋税,还要造反,不分好歹的刁民。”
王继恩低声道:“官家恩泽均被蜀中巨富大族私吞,百姓恨之入骨,听说**中从豪族巨门中流出的异宝众多,金银无数。”
赵光义听了,眼前浮现出多年前蜀国金银财宝源源不断运入京城的情景。他沉吟片刻说:“先交给益王去处理吧。”
没过两天,兵部来报:西川流民李顺自立大蜀王,挟十余万反民,已攻占永康军、邛州、崇山、蜀州等十几个州县,成都府危矣!
赵光义听了大怒,“皇城司收到呈报时贼军还只有万人,才几天就十余万人了,川里官员都在做什么?!”
有个官员出来奏道:“陛下,川里流民出现是天灾所致,**的同时应当加以抚慰。”
众大臣各出己见,很快制订**、赈济、移民就粮三个措施。遂命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前去弹压。又任命张咏知成都府,随后进川整理政务、赈济灾民。赈粮不充足百姓可出川就粮,沿途官府设粥铺救济。
邱渊得到消息,即刻通知陆双允,让他伺机退出,避免和王继恩大军会面。
随后,邱渊稍作收拾,带了护卫飞马回北疆。
李顺率领着应运雄军围攻成都府,官军不敌,弃城逃走,起义军大获全胜,原来西川各起义残部纷纷来投,义军很快扩展到几十万人。
西川易守难攻,一向是世家大族躲避战乱的首选。成都府是川中首府,富豪云集。义军杀死大批富豪官吏,收获了无数财帛粮草。
陆双允的夺宝奇兵更是挑选了其中精华。
收到邱渊的指令后,陆双允发现这一批财宝被困在了成都府城里。成都府实行了军管,城门由义军严加把守,出入检查,即便是粮草调动,也得有大蜀王的令牌。
思忖良久,邱渊决定带着两人个留下来,让冒充大茶商的老万带领余部护送其余财宝先行返回。
很快禁军从剑阁、夔门两路进了西川,一路气势汹汹破关攻城,向成都府扑来。
两军激战数日,义军渐渐不支。
陆双允带了两名亲兵,悄悄潜回城中。
走到大蜀王府前,见府前有无数的和尚在默默等候。一打听,是大蜀王召集的,说要为义军祈福。
陆双允心下暗道,这就是兵败前的乱相,原本信道的人,忽然又请了和尚。
见现场还有无数少年,问了问,说是应大蜀王之命前来剃度。
陆双允觉得纳闷,过了一会儿又悄悄去探查,见祈福已毕,,无数光头正从王府各门涌出,又散向四面八方。
第二天,官军破城,义军死伤无数,传说李顺死于混战中。
风云一时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邱渊等人的推手下,像烟花一样,一闪而逝,仅仅数月就席卷了西川大地,又很快被**下去。
